鉴赏丨关良的艺术
来源:宋文治研究中心
文/宋玉麟
关良的画在许久之前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不少人认为他的画像小孩子画的,有些欣赏不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关良去世3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画变得备受欢迎,特别是在艺术品市场上屡创高值,只要是关良的真迹,已是一纸难求了。由此可见,人们对艺术的认知也是在不断变化中提高的。
关良有着非常完整的履历。他1900年12月30日生于广东番禺。1917年赴日本留学,入川端美术学校,与朱屺瞻先生进的是同一所学校,二人同样也都师从藤岛武二。后关良转入东京“太平洋画会”受教于中村不折先生。中村不折(1868—1943)是日本著名美术家兼文物收藏家,曾在法国留学,对中国书画艺术有着精深的研究。关良在其精心培养下,收获颇多。关良在日本时的油画曾受到凡·高与高更作品的陶染,这种陶染进而在他日后的中国画创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1923年,关良在东京太平洋美术学院毕业回国,先后任教于上海神州女校、上海美专,又受邀在郭沫若、郁达夫创办的创造社担任美术编辑,从此与郭沫若交往密切。关良曾参加北伐,任政治部艺术股长,仍在郭沫若的领导下工作。在20世纪30—40年代,他的活动主要辗转于广州、上海、四川等地。然而,真正让关良一举成名的是1942年他在成都的个人画展,当时在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时人认为他的作品乃“古今奇作”,更有郭沫若亲自撰写《关良艺术论》,极力推崇关良的画作。关良从此成为用水墨写意来画戏剧人物的开山鼻祖,他作品的样式(风格)也影响了后来者,如韩羽、高马得等。
观察关良的作品,除油画外,画得最多的当然是水墨戏剧人物。之外还有静物以及少量的风景,我之所以不用花卉和山水来表述,是因我以为关良的这类画应该称静物和风景更为妥帖。不可否认,尽管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关良的画作却始终透露出东方文化的一种精神,保持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具有中国气派。苏东坡曾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一论述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相信这对关良艺术的影响也一定是巨大的。观关良的画,其用笔和线条处处体现出一种儿童的稚拙之趣。关良热爱京剧艺术,还认真拜师学戏,这种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升,对他的创作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我曾听说过,关良画中的戏剧人物,神态惟妙惟肖,特别是戏剧行家,更是喜欢关良的画,若用神魂颠倒来形容他们痴迷的程度,一点都不为过。可惜,至今我只能仅仅停留在绘画本体上去解读与欣赏关良的画作,主要是对戏剧和戏曲艺术一窍不通,所以往往无法深入体会关良这些作品的真正妙处。曲高和寡,其实要真正读懂关良的艺术绝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收藏有关良四件作品,皆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中两张为《戏曲人物》,一张《东郭先生受教图》,还有一幅《瓶花》。除了《瓶花》尺幅略大一点,其他都是一平尺左右甚至还不到一平尺的小品。关良画作,一般都不大,偶见四尺整纸,已经大得不得了了。这四幅画中,就我个人喜欢而言,当以《瓶花》为最。我在上海求学时,就画过不少油画、水粉静物写生,深知要画好一幅静物也绝非易事。关良的这幅《瓶花》,完全采用了西洋静物的构图,但以中国画的笔触率涂勾写,色彩简洁,单线平涂却又不失丰满与厚重,《瓶花》所呈现出的力度,我们在凡·高的名作《向日葵》中似曾相识。能用中国画的精神去作静物写生的高手,除关良外,再有一位便是林风眠,但他们两人一个留日,一个留法,风格和套路是完全不同的。《瓶花》作于1979年,关良时年80岁。
关良(1900—1986),字良公,广东番禺人。生前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