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清明节除了悲酸泪 其实还有欢笑声

新浪收藏

关注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此时恰逢农历三月,脱去冬日的寒意,正是草长莺飞的明媚春日,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流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节,似乎都有一种悲伤的气氛。但是深扒清明传统习俗,你会发现除了禁火、扫墓,竟然还有踏青、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原来,清明节不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还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还有探春、寻春之称。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中国古人喜欢郊游的原因,或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旅游思想”有关。孔子即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到魏晋时代,属于“不远游”的郊游出现了新气象,先秦时的“风情游”色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把郊游看视为陶冶人生情操的一种方式。清明这天祭玩祖扫完墓之后少女们在自己的右手中指上系一条红线,意为“我在等待意中人”。有才的公子哥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才情作诗一首,把情诗系到风筝上,落到哪家算哪家,捡到风筝的姑娘如果被其才华倾倒,便成了一段姻缘。

■ 荡秋千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此外,放风筝在前面踏青那个版块也说了,一根线上系着的不只是漂亮的风筝,还有才子求佳人的心。

■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以柳为的,驰马射之。上溯其源,匈奴、鲜卑有蹛林习俗,中原自古有射礼。辽金时盛行。在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源于古鲜卑族秋祭时驰马绕柳枝三周的仪式。亦有说法,称射柳活动最初作为一种萨满黑巫术在契丹产生,因为柳是女真祖先保护神的象征,契丹人希望通过这种巫术的举行,射死女真人的始母神,使女真失去神灵的佑护,以巩固契丹对女真的统治。

■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汉朝在宫内盛行斗鸡,长乐宫有斗鸡台,曹丕曹植都有描写斗鸡的诗篇传世。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唐太宗喜欢斗鸡,让杜淹作诗咏斗鸡,杜淹诗题名《咏寒食斗鸡》(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日)。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前,“乐民间清明节斗鸡之戏”。唐代记载表明,斗鸡是清明节习俗。《东城父老传》记:每年清明节唐太宗在宫内举行斗鸡比赛,六宫后妃、文武百官到场观看。届时鼓乐齐鸣,场面盛大。

■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湖州府志•岁时》:‘清明晚,则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祛蚕祟也。’民间信仰认为,白虎是养蚕的大敌,通过画弯弓、桃青等术以及贴门神祛禳,祈求蚕业丰收。蚕花庙会举行的时候,新市及边地区的女人们,都会梳妆打扮得漂漂亮亮,她们怀里带着蚕种,头上插着“西施蚕花”,各具姿态,争妍斗艳。

来源:张雄艺术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