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从院体到文人:宋画好在哪里

羊城晚报

关注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实习生 陆璐

美术史论者大都喜欢指点过去的功过得失,但对宋画却几无微词。对线条的重视,使中国画走上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宋代绘画艺术承前启后,是战国以来物象化艺术的终点,也是后世文人画的起点。宋代三百余年,是中国绘画的兴盛期,也是高峰期。

“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

宋画好在哪里?近代画家黄宾虹曾如此评价:“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逾后,加水逾多,近日之昼,已经有水无酒,不能醉人,薄而无味。”作家西川说“我对北宋绘画的热爱甚至超过宋词。看宋画你会觉得伟大。”足见宋画之卓尔不群。

人们痴迷宋画,源于它的独特。那个时代绘画题材的多元与全面,历代独有。前有山水画、花鸟画、禅宗画,后有文人画、人像画、历史故事画。其中被认为最能 体现中国画风致的山水画,在宋代发展最盛。山水画继承荆浩和关仝的雄浑风格,并受道家思想的激发,寻求“与自然合一”,后在郭熙、董源、李成、范宽的继承 和开拓下,蔚为大观,唐前山水画的温暖色调和迷人细节一扫而空,转而成雄浑中的简单和肃穆。

高居翰在《图解中国绘画史》中评价:“在他 们的作品中,自然和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 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和敬畏的心情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从院体到文人:宋代绘画艺术承前启后

宋徽宗赵佶自身作为一位杰出的花鸟画家,引导创作风气重视准确性和严谨布局。皇帝的闲情雅趣和推崇,是促使宋代院体画发展的重要契机。据《图画见闻志》和《画继》记载的北宋画家就有386人,《南宋院画录》记录的画院画家为96人。

画院体制不仅促成花鸟画的兴盛,还倡导对风俗画的创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最让人感到熟悉的一幅,画家以浑厚笔力刻画俗世景观,同时将对政治的讽谏喻于其中。

不仅是创作成就,宋代对绘画制度的推进和理论建树亦不少。宋代画院体制极盛,成后世典范,也是今天画院体制的最早雏形。区别于前代对物象的精心描摹,宋 代画家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徽宗在位期间,官方主持收录历代画家作品编成《宣和画谱》,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是论及古代山水画时难以绕开的理论著作。

于明清发展极盛的文人画也始于宋代。绘画载体的变化带来中国画的转型。由墙壁转为纸绢的轴、卷、册,促成绘画从公共艺术转向私人艺术。区别于北派山水画 提倡的“外师造化”,文人画转而“内师诸心”,为绘画开启了类似寄情寓性的功能。用看似业余的技法,对形式加以变形。以苏东坡为发端,米芾父子(米芾、米 友仁)以及李公麟成为后来的追随者。这样的观念对当时还处于宗教绘画阶段的西方,一直到19世纪,都还属于早熟的想法。

终身研究者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如今,现存的宋画约千件。元明两朝,体制不完备造成官方收藏极为散乱,一直到乾隆年间,宋元绘画以及明前期作品被收入宫中。清亡后,宫廷里的画作部分散 落民间。乾隆的旧藏,一部分被溥仪带到伪满洲国,39件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一部分被国民党带到台湾,943件(一说是420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宋画收藏开始汇聚,254件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外还有上海博物馆(72件),此四家成为宋画收藏在国内的重镇。另一脉宋画收藏主要在海外,现主要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53件)、大都会博物馆(50件)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25件)等处。

宋画的珍稀加上年代的久远,使宋画的保存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艰难。2014年浙江文物局为编撰《宋画全集》,经日本京都清凉寺联系藏品,却因藏品“不能对外”的理由遭到拒绝。

在国内,即使是故宫的专家,看一次原作也不容易。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青绿设色打开以后可能会剥落,故宫博物院原分管副院长肖燕翼十几年来也只 看过一次。《清明上河图》五年一展。因展览年份未到,在世博会展览真迹的计划最后被动态电子版《清明上河图》代替。就连终身研究宋画的耶鲁大学艺术史学者 班宗华,与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真假甚至连专家也把握不足

因“极”而生“伪”,仿造宋画在明清成为一种流行风尚和生财之道。20世纪初,西方人对宋画的购买需求旺盛,更加速了伪作的产生。上海遂成为作伪产业的中心,此时生产的大量伪作让美国人交了不少学费,也为中国艺术史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后世流传下来的很多宋代作品,其真假甚至连专家也把握不足。上世纪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购藏董源《溪岸图》之前,特举办了一场有关此图是否董源真迹的 国际学术研讨会。直至离世之前,高居翰和白宗华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高认为这是一件由张大千所作的赝品,后者则认为《溪岸图》是一件董源风格的、至少是北 宋风格的古代绘画。

时隔千年,宋画的考据艰难,无可确论,而宋画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也离今天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远。2014年11月,正在苏州展示静物油画的陈丹青,也坦白地对澎湃新闻的记者说:“我把北宋的画册一放到面前就知道,我肯定画不出来。”

薄松年:《清明上河图》只可能出现在宋代

10月10日至11日,“传承与变革:宋元以来绘画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与会作专题报告,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他表示,宋代绘画承前启后,是绘画题材发展最全面的时代,对今天依然有所启发。

羊城晚报:宋画一直都是海内外研究和收藏的热门,宋画究竟好在哪里?

薄松年:宋代国家力量并不算强,但是文化特别发达。从绘画来说,宋代皇帝有无能的,但是宫廷对绘画有很多推介作用。宋代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现在很多人 谈宋代画院,皇帝有兴趣并且积极推进,这是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宋代的绘画和社会联系比较紧,不像后来的文人画,曲高和寡。当时社会上的职业画家, 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力量,这个力量对宫廷绘画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宫廷绘画的发展必须从社会上去选择这些好的画家,如果没有这些人就变成无源之水了。

其次,宋代绘画在写实程度上是最高的,一丝不苟,苛以求真。而且宋代是绘画题材发展最全面的一个时代,文人画也开始出现,其他还有风俗画、宫廷画,三个 方面都发展起来了。像《清明上河图》,也只有在宋代这样一个时代才有可能出现。还有历史故事画,不是单纯为了画历史故事,而是透过历史画,对当时现实中的 社会问题提出批判意见。到明清就不一样,文人画变成了发展的主线。

羊城晚报:文人画发轫于宋代,如苏轼这样的画家对后人影响深远。

薄松年:整个宋代绘画不止是苏轼那样的文人,所有的画家的文化素养都是非常高的。苏轼这样的画家,属于文人那一类,但他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宋代 绘画都要求非常真实,甚至说画花要分出季节来,还有宋徽宗说的,孔雀迈步,它应该先迈哪条腿?但苏轼提出一个看法“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说把画得像 不像当做绘画的最高标准,这是小孩子似的见识。绘画不只是一个像,它还要表现一个优美的意境。所谓优美的意境就是,用一种美好的形象来反映画家的思想、追 求、情趣。情景交融才形成这张画,不然的话,它和照相也就差不多了。

羊城晚报:这也就提出了“似”与“真”的区别。

薄松年:对,“真”和“似”是不一样的,就像山水画家荆浩说的,“似”是“得其形而遗其象”,就是说只画出一个外形来。“真”是“气质俱盛”。就是精神 的、形象的都表现出来了,把画家主观的情感、客观形象结合在一起才算是一幅好画。而作为苏轼来说,他把画家的主观情绪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这个就给以后 文人画的发展铺开了另外一条道路。文人画完全是一种表现,比如说苏轼画竹子,他用红笔来画竹子,有人就给他提出意见了,说“为什么竹子画成红色的呢?”苏 轼说“为什么把竹子画成黑色的,你们就不讲了呢?”大家可以习惯黑色,但红色同样可以画出另一种造型,也就是说不能把像与不像作为绘画的唯一标准。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宋画的写实传统?

薄松年:中国的写实和外国的写实不一样,外国的写实是完全按照那个东西来写生,中国的写实一方面要求形象真实,一方面还要对艺术进行一种非常重要的创 造,它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写实,还有一些诗的成分,关于形象怎么突出等处理也做得非常好。而且,宋代的山水画也是现代山水画的一个基础。明清以后的山水画, 包括现代山水画的一些技巧,在宋代都已出现了。各种绘画方法,如彩色的、水墨的都出现了。

羊城晚报:对宋画的研究对今天学中国画的学生有什么启发?

薄松年:现在我们有一些学生,有这样一种前提,就是把完全脱离现实的一些东西,当作一种新潮和时尚。这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他起步时,还是应该从写实,怎样反映现实、反映社会,要让人们能够理解(你的东西),还是应该这样来要求自己。

我们看到,花鸟画在宋代发生变化,宋以前很多只是当做一种装饰、工艺品,五代后,花鸟画在人们生活中作为一种精神的传递开始凸显出来。它最早是一种贵族 艺术,存在于宫廷里,后来在民间获得生命力,以一种新的形式发展起来。很多画家画花,必须要向花农了解植物的习性;画猴子,要到深山里去观察猴子的生活, 这样才能画得很生动。从这方面,宋代是很好的借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