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当代丨隈研吾的「神来之笔」知美术馆开馆

新浪艺术

开幕式现场
2018年4月25日,知美术馆开馆展隆重“开”展,中国西南部一座崭新文化地标就此落成。“开”展由知美术馆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联合呈现,由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策划。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8月12日。

开幕现场

导览现场

展览现场
知美术馆坐落于四川省会城市约四十公里外的新津县内,由日本知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建筑以当地传统砖瓦为元素,将现代主义的极简质朴与绵延起伏的山脉、流水等周遭景致融为一体,烘托出恍如中国古典文人山水画般的意境。与美术馆的建筑共鸣,并呼应“知”的建馆使命,“开”展将汇聚九位艺术家,为公众带来一组具有鲜明风格的作品。 展览将“开”作为一种开启的形式,一种运动,在此,某种新开端正积聚着力量;作为一种展开,将潜藏之能释放。“开”蕴意将知美术馆所希求的开创性事业落地开启。

奇科·马可姆特里 无定形机器人〈灵动喷泉〉2017
《灵动喷泉》(Pneuma Fountain) 系奇科·马可姆特里/无定形机器人(Chico MacMurtrie/Amorphic Robot Works)作品最新完成的可充气自动雕塑作品。鲜明地体现并预示了“开”展主题中所包含的“展开”之意,即其作为对运动、空气、光与建筑所展开的一种冥想式体验。

张培力〈标准的,健康向上,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2015
进入美术馆的地下主展厅,观众将会看到张培力充满神秘感的作品《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这件颇具杜尚风格的装置授权予一台自动化装置通过软件来实施“互动”操控,一种模棱两可性在作品中得到了暗示,要求我们对意义和意指的构建保持开放的态度。

马尼克斯·德·尼斯〈直线位移〉2014
马尼克斯·德·尼斯(Marnix de Nijs)的《直线位移》(Rectilinear Displacement)将我们抛入一段运动中充满感性的反射之旅——沉浸于作品自身的物理性及光学物性所缔造的光之中。

迈克尔·华金·格雷〈两个西蒙奈塔之间〉2011
迈克尔·华金·格雷(Michael Joaquin Grey)的作品《两个西蒙奈塔之间》(Between Simonetta)将运动变化的节奏精细化至无限之缓慢,运动和几率,二者皆以开放性作为其终极动力。

劳伦斯·马斯塔夫 〈指南针 02005〉2005

劳伦斯·马斯塔夫〈指南针 02005〉2005
开,亦是对冒险的跃跃欲试,对迷失方向的未雨绸缪,以便开启不同维度的认知。劳伦斯·马斯塔夫(Lawrence Malstaf)的《指南针02005》(Compass 02005)正是这样一件怪诞的装置,让参与者卷入机器的运作逻辑之中,此处的人机互动质疑流行的假设,期待一种新的伦理学评估。

王功新〈不可坐的〉1995
在美术馆三层,一个明亮的展厅豁然开朗。此处展出的四件作品彼此呼应,相互映照;透过巨大而开阔的玻璃墙体,与户外景致融为一体。王功新的作品《不可坐的》所呈现的静止,将移动、光照和液体作为一种开的形式,一种运动被定格的延展方式。

卡斯腾·尼古拉〈反射失真〉2016
在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的《反射失真》(reflektor distortion)中,艺术家似乎在警示我们,在算法逻辑之美中,隐藏着一片开放的领地,在此不确定性和概率透露着技术之真实本质。

森万里子〈平底石〉2006
与之对比的是森万里子(Mariko Mori)的作品,形状各异的石子组成了一道具有冥想气息的河床,并以其原始而粗糙的质朴与当代的混乱及焦虑形成对话,开启理解世界的新愿景。

王郁洋〈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2017
王郁洋的《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进一步宣告将“开”作为一种展开,一种永恒的反复,一种生生不息的转变,一种拥抱未知和无法预料之事物、拥抱一切潜在可能的精神,亦即“知”之精髓——求知。

知美术馆
关于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君⼭脚下,总建筑⾯积为2353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师隈研吾设计,运⽤流⽔、⽡⽚等元素,使建筑与⾃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不息、道法⾃然的东⽅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本平⾯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波纹样。

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限。因⽽,知美术馆还将探索⼈⾃⾝的灵感与⾼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