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派.观点丨回望与梳理 当代艺术如何前行

新浪收藏
从2016年到2017年初,多家美术馆和学术研究机构,分别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行为、装置艺术发展脉络或个别团体作了梳理。怎么看待这些资料在这个节点整理呈现以及当时艺术家及作品与现在艺术生态的上下文关系?(本期轮值主编:曹茂超)

曹茂超 策展人
现在和三十年前共享一个当代
1985年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成为了重要的节点,2015年关于“八五新潮”三十周年的纪念展览、文章和研讨会层出,彼时的重要人物也借此火了一把,更不乏借机上位,为自己贴金塑身者,这不仅与当初上路的初衷想去甚远,更误读了当代艺术的含义,也就不会深入挖掘其回望的价值。

民生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文资料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播放的影像资料
2016年11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做的《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与红砖美术馆的《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80 90年代》先后开幕,在梳理的基础之上,都聚焦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艺术创作,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行为艺术的团队协作,“行为艺术学术委员会”众多委员的多年研究梳理而逐渐呈现的,并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交流,并出版文集,成为后人系统研究行为艺术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补充了与行为艺术同行的理论研究;而后者是温普林个人在上世纪末见证和记录的在艺术体制之外艺术家们的创作与相关活动,并以时间为线索呈现的资料,尤其纪录片《中国行动》中的非常珍贵的动态影像,把2000年之前的艺术家的状态生动还原出来,给观者进入语境的切口。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大同大张资料

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 宋永平、宋永红资料
2016年6月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展览后,又于2017年3月在北京OCAT研究中心呈现的《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展,同样通过编年史的方式呈现了“大尾象”小组二十年的创作与时代背景的交织,将当时文献与艺术家作品并置的方式给予了深入了解和发掘这个来自南方,仅仅四人的艺术小组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这离不开策展人侯瀚如几十年的推动与研究。因此,美术史的书写离不开批评家、学者们的长期深入研究,也需要策展人的阶段性观察推动,更需要每一个“在场”者的记录,这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客观角度与充实的资料。

OCAT展览现场 大尾象资料

北京OCAT 大尾象小组 1993年活动资料
常言“以史为鉴”,过去的事情总能启示当下,无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理想主义与探索精神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多元共生与科技革新,其实都是当代艺术的外在形态。至今我们无法定义什么是当代艺术,但是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当时的这些作品,它们仍具备当时的“前卫”“新潮”“先锋”感,虽说当下的语境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从针对的问题本源看可以说现今与他们共享一个当代,这源自当代艺术的精神。

北京OCAT《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现场

张长收 媒体人、策展人
迈出一步既艰难又充满意义
诸如“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等大型展览,重新将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三十多年前,在中国土壤上当代艺术这颗“种子”发芽了。艺术家们凭着对艺术的一腔热情,积极地向西方学习,虽然艺术家们无法预知艺术将来会走向哪里,但唯知脚下的路是走出来的,迈出一步既艰难又充满意义。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行为艺术三十年文献展》现场

红砖美术馆《温普林中国前卫艺术档案之80 90年代》展览资料
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实践是非常纯粹的,他们所留给后人更多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精神财富。我认为如今阶段性的带有总结性质的展览有三点值得一提:第一,至今仍有很多人不了解当代艺术,尤其无法理解行为艺术,这样的展览能够让更多的人详细而较为全面地了解当代艺术;第二,总结性的展览对以往的艺术脉络做了学术梳理,更利于今后的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更加便于艺术学者在艺术史的浩瀚长河中发现亮点,梳理线索;第三,对于艺术家而言,既是对前辈艺术家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后辈艺术家的鼓舞和激励,展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红砖美术馆现场“北方艺术群体”资料

红砖美术馆现场“红黄蓝画会”资料
当然,我们首先要肯定策展人和相关学者所为此做出的努力,尽管当时的艺术创作略显粗糙或稚嫩,但它们所带给当代人的思考远远超过艺术本身,关于艺术创作的初衷,关于艺术走向哪里。艺术是一种语言,其实就是换一种方式说话,架上绘画就像是普通话,而行为艺术、装置、影像等等就像方言,当有更多的人会说方言的时候,交流自然不成问题,也未必都要说普通话才能听得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