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后浪派·观点丨关于艺术区的兴衰与转型

新浪收藏

关注

艺术区的兴衰与转型,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问题,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全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方面由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多处艺术区已被拆迁;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提倡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建立的打着文化艺术园区的招牌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拆与建、商业与文化之间的看似不可调和性,充满着不确定性,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本期轮值主编:王志刚)

张长收 媒体人、策展人张长收 媒体人、策展人  

艺术区的“宿命论”

前段时间黑桥艺术区被拆之事搞得人心惶惶,其所在区域的成百上千个艺术家被迫离开黑桥搬至宋庄、李桥甚至更偏远的地方,艺术家一直被边缘,从未被超越。

无论是黑桥还是其他艺术区,在其自发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它的命运。由于艺术家们的扎堆儿,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从而又导致了房租上涨,但艺术家作品的平均涨幅低于物价和房租的涨幅,因此艺术家们迫于经济和现实政策的压力,又不得不搬离。

艺术区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的,它是创新、创造、创意的集合体,越超前就越受排挤。因为要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说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在艺术区,艺术家从来都不是作为核心存在的,只是一颗“棋子”而已,虽然不中听,但话糙理不糙。

所以,我们要清楚一个现实问题,艺术区不是长待之地,能够长期驻扎的艺术家寥寥无几,离开是早晚的事,要有心理准备。其实倒不如不打造艺术区,干嘛要立个“艺术区”的牌子,帮村民炒地皮呢。其实我们回头一想,打造艺术区其实是个骗局。

当然,媒体也应该负一部分责任,为了方便报道,更具指向性,媒体不得不为艺术家聚集的地方起个艺术区的名字,变相帮村民炒地皮。这也是客观现实,我们不用回避。

艺术区的兴衰成败有它的宿命,我们顺其自然抓住机遇就好,艺术区没了,我们不必悲伤,艺术区有新建的,我们也不必欢喜。 

李裕君 资深编辑、媒体策划人李裕君 资深编辑、媒体策划人  

艺术区的消亡是谁的悲哀?

自当代艺术在中国生根发展至今,艺术区的生存与兴衰始终是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各省市地区纷纷创建艺术区、创意园等数不胜数。以北京为重心,从早期圆明园画家村到北京东村、798艺术区、索家村、费家村、草场地、黑桥、宋庄......辐射到其他城市和地区,例如成都蓝顶、上海莫干山、上海红坊、深圳华侨城、广州小洲村、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等等都经历了或者是正在经历着从兴盛到衰败,甚至是消散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是艺术区,首先是由艺术家在一个区域内聚集、生活和创作,为所在区域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新艺术气象和活力氛围,才能被人们称之为是当代艺术的“精神乐土”。而现如今,圆明园艺术、北京东村早已不复存在,索家村、费家村艺术家也几经驱逐,著名的北京黑桥艺术区也要拆了,艺术家们分崩离析,一室难求。

前不久,因艺术家沈敬东在宋庄的工作室被“黑衣人”强拆,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杨卫发表文章《宋庄的危机》,文章观点:宋庄所面临的种种危机来自于几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即外来艺术家与本地村民的矛盾、土地产权的矛盾等等。如果这些矛盾一日不解决,宋庄就一日不宁。随着北京市政府迁至通州,宋庄成为未来地产投资的黄金地带,必将会遭来更大规模的开发。所以,宋庄的危机才刚刚开始……又有媒体发表了一篇名为《798艺术区里连最后一位懂艺术的保洁阿姨也走了》的文章,以一个在艺术区工作十多年保洁阿姨的亲生经历和对艺术区如今的变迁感到无奈而不得不选择离开来述说了艺术区的兴衰。

无论是从各地艺术区发展进行横向比较,还是历史沿革纵向来看,市场化经济的大潮使得不断攀升的租金以及更多商业化的进驻,是全国各地艺术区衰败与消散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798荒了,黑桥拆了,宋庄乱了,艺术家该去哪了?艺术家散了,艺术展没了,画廊没了,游客也没有了,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王志刚 资深媒体人王志刚 资深媒体人  

除了政府主导外 艺术区自身也要产业化

艺术区大抵位于城市的边缘,如城乡结合、乡村等偏远地区,说白了就是艺术家工作室的联合居住带。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他们的被拆迁也在所难免,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趋势。

国家近两年大力提倡文化兴国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出现了以文化创意之名大肆兴建艺术区,然而我们在喊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区就可以成立;当我们在更大的经济利益、商业开发的诱惑面前,那些艺术区就可以随意地被铲除掉。实际上艺术扮演的有点像应召女郎的角色,需要的时候捧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踢到这边,这恰恰是今天艺术所扮演的角色的问题。

地方ZF和房地产开发机构总将文化艺术和产业联系起来,就是看这群人在社会上能够创造多少的金钱价值,这群人是不是在消费,如果这群人消费的不够,政府再考虑你,如果说只是从城市的文化氛围、文化品位去考虑,可能给予艺术家的就是非常有限,或者只能一直很辛苦地谈下去。所以我觉得说的很现实一点,就是这个艺术在一大部分的空间里怎么能够变成产业,真的要给社会创造实际的价值,才有可能大规模保留下来。

我认为最合理的方法是政府应该重视这个事情,由政府来重新规划一片合法的艺术区,无论是租还是卖;卖的话按照限价房的价格作为参照卖给艺术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艺术家从作品当中挣到的钱又回到社会里去,作为一种纳税,包括带动周边的就业,餐饮、娱乐等各个行业的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法。现在开发商或者乡政府的一些过激的手法,想赶紧把这些艺术区都驱逐走,完成储备用地,这种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会制造出很多的冲突。

关于“后浪派”

2016年6月7日,“后浪派”正式成立。后浪派由从事文化艺术相关工作的有志青年自发组建,主要开展以专业研究、学术评论、项目策划、媒体传播、市场推广等活动为主体的相关实践,是一个不依附于任何组织、机构,且独立自主运作的文化艺术团体。

宗旨:坚持以学术研究为主线,专注、开放、尖锐、客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