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后浪派·观点丨谁动了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

新浪收藏

关注

对于初入艺术职业生涯的青年艺术家来讲需要面对更现实的艺术市场。作品价格是艺术市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他们职业发展关键的问题。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艺术品市场遭遇瓶颈,艺术泛滥加上艺术品不完善的价值、价格标准。青年艺术家价格凭什么这么高?或者他们又该参考什么条件为他们的作品定制相对合理的价格?(本期轮值主编:罗吟)

曹茂超 策展人曹茂超 策展人  

有价不在年高

评判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偏高与否,需要有一个参照。到底是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价格普遍高于美国、德国青年艺术家的价格,还是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高于某些中老年艺术家的作品。前者将艺术品的价值体系放在横向的地域、文化属性中寻求参照,探讨更大背景下的对比交流及流通可能;后者将艺术品市场放在自身纵向脉络的年龄阶段参考,那么后者的局限就在于忽略了作品的质量及艺术家的成就,如果仅仅以年龄作为判断依据梵高、席勒作为二三十岁的艺术家英年早逝,作品经过一百年只会让人遗忘。

因此,年龄不能成为评判艺术作品价格的限定,青年艺术家的“青年”也不能成为藏家讨价还价的筹码。最近几年国内青年艺术活动层出不穷,久盛不衰的原因有二:其一,有人尝到了甜头,效仿者不绝,共同盈利;其二,这个版块泡沫并不是很大,否则早就如同水墨热一样烟消云散。这说明现在的青年艺术家版块温度适合,氛围恰当,但是也有温柔陷阱,比如创作面貌趋同,市场价格也相似。温水煮青蛙,最终没有为行业贡献有价值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应该更高,他们参照系超越现有这些以市场为导向的青年活动,置身跨地域跨文化的更大背景下的交流与创作。

寓言一则:甲反复端详着一幅作品,说道这件作品我一点都看不出好在哪里,为什么贵的离谱?乙说贵在哪里不重要,艺术是看不见的东西,只有作品卖出去,数钱的时候艺术才被看见。

张长收 媒体人、策展人张长收 媒体人、策展人  

青年艺术家是被顶上去的

青年艺术家很难在游戏规则之外生存,既然如此,不如接受艺术经纪人或艺术机构的代理,代理的结果就是要把作品价格炒高。所以这一环节,代理方很重要,把作品价格炒高的方式有很多种,关键是这种方式能否让藏家信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一开始不宜定太高,容易造成有价无市,即使有一两个买家,也容易让青年艺术家走进“误区”,看似有市场,谁知三年五载的创作就卖了两件作品,哪能吃饱饭?

我们无法忽视青年艺术家群体的生存状态,现实很残酷,一方面青年艺术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动不动就是艺术区拆迁,工作室撵人,艺术家很难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和创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青年艺术家要生存就必须卖作品,每个青年艺术家都希望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所以作品价格定低了就无法承担工作室的房租,这也进入了一个“误区”。

但归根结底,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高低不是他本人所能决定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导致了有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虚高。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不是某一两个艺术机构的问题,之前的“用力过猛”,导致现在“后劲不足”,唯有把青年艺术家顶上去。

李杨雷 媒体人、艺术经纪人李杨雷 媒体人、艺术经纪人  

青年艺术家对待市场应理性 忽悠“煤老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目前据我观察,一些和有经验的画廊合作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趋向合理,反而一些刚刚从美院毕业的,或是从美院毕业几年后作品一般却凭着出道资历的,或是做过几次展览小有成就的,或有较强社交能力的艺术家们作品价格定的偏高,然而这些艺术家往往也没有好的画廊愿意与其合作。艺术家对待自己的作品像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切合实际的自大狂妄者,肯定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另外,对于一些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偏高的现象,很大层面是受到几年前艺术品市场疯狂期“泡沫化”的影响;另外,不得不说的一个现实就是很多青年艺术家作品定价有一种心理“参照系”,参照身边同龄艺术家或者成名的艺术家作品价格来制定,互相之间有种攀比与效仿,虽然艺术评判没有标准,但在艺术价格这个参照系上每位艺术家都不甘落后。

我认为艺术品价格的高低要综合考虑,首先取决于以艺术史为背景的学术价值,另外还要参考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与政治价值、精神性与情感的表达价值、一二级艺术品市场的经验价值、公共交流价值 、认同价值、形式与设计价值、技巧价值、艺术崇拜价值、材料价值等诸多因素在一件艺术品中的体现与结合情况。

建议青年艺术家在作品价格制定时要理性,特别是刚刚出道或出道几年市场保有量低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尽量定的偏低些,然后和有经验的画廊或经纪人合作,随着作品成熟度、曝光度、认可度,及市场保有量等诸多因素的积累后,根据市场情况一步步调整作品价格。

此外据我了解,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开始收藏投资艺术品,他们在更为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同时,也更为专业化、理性化,我相信艺术市场的回暖期很快就会到来,但忽悠“煤老板”买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谁在决定青年艺术家的市场价格

青年还是年轻艺术家是个比较容易混为一谈的说法,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可以将“青年”的范围扩展至40岁甚至是更高年龄段的特殊社会环境里,所以有必要将本文中所涉及的青年艺术家做一个小小的限定,那就是初入艺术职业生涯的年轻艺术家。

至于这样一个创作群体的艺术价格一直是比较难以用一个恒定的标准来衡量,有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可以标准到10万一张的价格,而有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则比较亲民和接地气,几万元不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着青年艺术家的价格有着如此之高的价格上的差异?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的一个在央美读研究生的朋友,他的作品在某一次的展览中被人“相中”,有意购买,当时的标价是3万元人民币,而当这一消息传到他导师的耳朵里之后,导师给了这样的回复,“作品低于5万不要卖”。这是一个在读学生的作品价格。

或许这样的案例不具备普遍性,但绝对具有代表性。青年艺术家在初入职业门槛甚至是尚未走入职业之时,作品的价格往往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共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就造成了今天很多人对青年艺术家价格的诟病——凭什么这么贵?

价格与价值小论

在经济学领域,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的定义是属于最基本的概念范畴,价格是价值的指数,也有可能偏离价值。说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即价格考虑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所以经常使人误以为它具有价值。然而,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非标准化的商品,在日益疯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正是存在这样一个定价的矛盾与尴尬。

因此,一方面很难用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原理来衡量艺术品价格,更由于艺术品价值主要体现在虚幻的精神层面,也就很难用成本加利润的方式来简单判定它的价格。另一方面,在面对一个物质与机会都极为丰富的时代,每天各种群展、个展连绵不断,还有针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发掘、推荐、评选等像雨后春笋,很多策展人、美术馆、画廊、艺术机构等都给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使得艺术家们在艺术市场逐渐变得的疯狂的同时,也越来越看不清自己作品的价值,其价格也一路飙升,尤其是许多青年艺术家,刚刚走出校门作品价格就表现令人咂舌,这正是近些年艺术品市场乱象横生的根源。

故我不得不建议青年艺术家们,作品的定价既不是自我评价的想当然为之,也不是同学、同行及同类作品在市场中比价中作出的类推。纵使艺术品存在特殊性和价值评判标准的不确定性,又通常具有多种附加值,也无论艺术家是“有价有市”还是“有价无市”,都应从自身客观的现实情况出发,特别是当今更多青年艺术家,我认为以越低的价格起步越好,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好的“婆家”。即选择一个有益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藏家或推广平台更有价值,也才能走的更远更扎实。因为,艺术家的作品市场和价格衡量,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断的提升他们内在的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收藏价值、传播价值等,需要一点一滴的去创造,而不是一蹴而就。

王志刚 资深媒体人王志刚 资深媒体人  

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过高 会为其创作带来隐患 

价格一般取决于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决定一张作品价格的高低则由学术价值和各种商业因素所决定。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相比,今天的年青艺术家所受到的关注和扶持远远大于他们。各种博览会、青年艺术家奖项、基金会等都为青年艺术家搭建了展示和推广的平台。究其原因,投资青年艺术家因为相对于老一代艺术家来说,投资成本低,且成长空间比较大。

在青年艺术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背后,人们不难发现,随着艺术市场的疯狂,青年艺术家的市场表现也令人咂舌。中国的艺术商们从挖掘青年艺术家投入市场中,体味到这批艺术家的利润可以如此可观:作品行情坚挺的年轻艺术家,前几年售价仅为二三万元的作品,现在的价格就可高达几十万,有的甚至能达到百万元以上,成为青年一代的标杆人物。不仅如此,随着一批批新锐名家开始进入藏家视线,各地方、院校的青年艺术家也通过频繁参加活动增强曝光率,有着十分抢眼的市场表现,在市场大潮中尝到了甜头。

面对市场多重诱惑,画一些迎合市场的作品。现在中国艺术市场不是很规范。对于没毕业或刚毕业的年轻艺术家来说,能有画廊代理,经济上会获得一些回报,但因为创作上毕竟是刚起步,还不成熟,签约后就会过早受到限制。艺术市场是很残酷的,会希望你永远画某一类画,因为市场好,而这势必会抑制艺术家的创作。也就是说,年轻艺术家一旦被市场牵着走,就容易模式化或风格化。如果年轻艺术家保持自由身份,就可以继续试验、探索。 艺术市场云波诡谲,扶持推广青年艺术应是摆脱商业浮躁、着眼未来的做法,应给予青年艺术家更多关注和引导。

罗吟 展览策划、艺术经纪人罗吟 展览策划、艺术经纪人  

活着是我们共同的“职业”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我观摩了一帮各大美院的毕业展。惊讶的并非作品本身,而是全国如此庞大的纯艺毕业生数量让我目瞪口呆——一个艺术家从出道到成名的缓慢、长久性和每年各大院校不断递增的毕业人数对比。因为这是艺术类毕业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残酷现状。作为艺术策划和艺术经纪人的我,之前也在全国青年艺术家海选平台工作过几年时间,阅览了上万艺术家的资料和报价。根据参考国民每月平均收入,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作品价格怎么会如此之高。

艺术作品大量输出的当今,作品质量和作品价格成正比的好的青年艺术家的确也不少。这也产生了很多艺术家作品定价跟风的现象——效仿年龄相仿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好多艺术家具备天赋、毅力、个性,但在艺术品的价格衡量标准不完善的现状下,除了单一的从劳动力成本,作品尺寸、材料的多少上定价,对于这种体力、脑力并用的行业,艺术家作品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个性、视野、风格、创造力、影响力、甚至境界和贡献的价值上。如果这样,艺术家不妨先反思下现在你的作品具备哪些方面的品质?

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并非人人有。初入职场的年轻艺术家,他们个人和作品都需要得到市场的更多关注。这就需要和更多艺术机构合作的机会。艺术机构推广和宣传艺术家,需要耗费一个团队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包装”艺术家。所以会根据艺术家的底价综合出翻倍的、含利润点的市场价。这个最后的市场价往往会被艺术家起初定价时给忽略,无形中造成价格过高。最近几年雨后春笋般的多了二十几个全国艺术海选平台,某种程度上给了年轻艺术家很多展示和受资助的机会,实则“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文化的噱头方便申请各种项目。而银行在负利率期间可以在艺术品市场提供更有新颖、竞争,有吸引力的替换投资方案。这种资本介入的“双刃剑”看似短期冲击艺术品市场的流通和推动了繁荣。其实架空了艺术市场,好多时候让艺术项目处于“低迷“状态。这种消弱作品价值本身的幕后操作很容易造成艺术家膨胀心理的市场价格和蒙蔽他们对现实状况的准确定位,从而有些艺术家不知不觉中定制了非价值量的价格。

做出好作品的艺术家难,做出市场价格好的艺术家更难,做出作品和价格都好的艺术家难上加难。对于初入职业的艺术家,你还只是具备才气和毅力,那在作品价格上不妨先从小做起。而不是做大了自己作品价格,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死胡同。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基本的生活能保证的同时,才能去实现我们更大的理想,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目的。

关于“后浪派”

2016年6月7日,“后浪派”正式成立。后浪派由从事文化艺术相关工作的有志青年自发组建,主要开展以专业研究、学术评论、项目策划、媒体传播、市场推广等活动为主体的相关实践,是一个不依附于任何组织、机构,且独立自主运作的文化艺术团体。

宗旨:坚持以学术研究为主线,专注、开放、尖锐、客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