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瑞典文化年]中国 · 瑞典艺术交流展开幕

新浪收藏

关注

2017年11月18日下午三点,[瑞典文化年]中国 · 瑞典艺术交流展 --“艺术家的社会角色”在北京宋庄KINGS北欧中心开幕。

Some Dreams

Allan Taylor;Hans-Joerg Maucksch;Christine Maringer-Tries;Thomas Klippel - Hotels & Dreamers

2017年为瑞典文化年,瑞典文化年将在中国各个城市举办来自瑞典的文化活动。瑞典文化年活动领域包括了艺术、音乐、电影、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和生活方式。

瑞典文化年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瑞典文化在中国的意识以及扩大中国观众对瑞典的了解,同时促进瑞典与中国的长期合作与交流。

前言

艺术家这个群体,在社会角色中是一个最敏感,最敏锐的群体,是社会的神经末梢……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是发现美和表达美的感知和能力,艺术家又有发现生活中很多不和谐声音的能力,利用艺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有时也解剖问题、提供答案。

艺术家用绘画来写诗、用雕塑、装置来凝固音乐,通过多媒体的粘接展现不同维度的精神空间,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人类肉体的感知,在情感传递中暴露思想的情绪。通过个体体验的表达凸显群体意识的社会状态,或社会共性中的不妥协的个性……艺术家是人类社会里的特殊群体,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良知和探索者,艺术家的存在是人类为了表达自己与形而上的仰望,并用可感知的形式触摸精神层面的终极体验……

“艺术作品在自身之内拥有着自身的证明:被设计出来或者被滥用的概念并不能忍受被用形象刻画出来,它们都轰然落下了,显出苍白的病色,不能令任何人信服。但是那些将真理挖掘了出来并且把真理当作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力量呈现给我们的艺术作品——它们控制着我们,迫使我们屈服,而且从未有人似乎要反驳它们,甚至在未来的时代也似乎无人要反驳它们。”——索尔仁尼琴(1970年若贝尔文学获奖者——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

艺术家用自己的手法来总结、整理人类没有文字、语言、音乐等表达的那部分思想和情感……艺术家的社会角色是什么?上述的也许仅仅是艺术家的社会角色之一,探讨艺术家的社会角色是本次艺术展的用意。我们邀请四位瑞典艺术家来北京与七位中国艺术家交流对话,展现东西文化对艺术家社会角色的不同思考,重塑艺术家社会角色的积极意义,是本次“瑞典文化年——中瑞交流艺术展”的期望和价值所在。

策展人:沙莎

2017年11月11日于景德镇

Rikard Fåhraeus

瑞典艺术家

Rikard认为,艺术家在社会中的作用是创造以前没有的东西。在以前定义的正常性的概念是什么的基础上。然后艺术家在他的实践中,在被认为是正常的边缘上行事。探索这些社会极限的努力可以以任何形式进行。判断结果是否成功取决于表达如何被接收。

这个接待是依靠正常的思维来判断所表达的。如果所表达的东西被认为是正确的(或好的),正常的界限就会改变,或者至少是这样。这种变化是一种干扰,会引起情绪和/或知识的激烈反应。

由此可以认为,一个负责任的艺术家是“不正常的”。 (这是除非“不正常”才成为“正常”,这样判断的基础将不再是“正常”的东西)。因此,艺术家总是会有一个疑问和重要的角色社会。不仅对社会有问题,而且对艺术家本人也是如此。

Madeleine Aleman

瑞典艺术家

Madeleine的目标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为再次赋予艺术魅力做出贡献。

对于她来说,比如在做艺术之前使用静心和易经是其中一种方法。 对她来说,与观众分享这个过程,在文本和艺术家的谈话中也很重要。 她认为今天,对于人类和地球来说,再次赋予艺术魅力是必要的。

Jannike Brantås

瑞典艺术家

Jannike的艺术实践包括不同形式的表达,但目前主要是行为和各种形式的装置。主要是通过简单和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来制作。大部分的主题是关于语言、空间、运动、解构、结构和可调试的松散结构。

她认为,艺术家的社会角色有两种,艺术家是一种角色,另一种是社会和观众。

社会这一层角色很好地定义了艺术家的使命,艺术家要努力将自己心里的图像和想法具体化并且呈现出来,这需要被社会和观众理解。后者包含更加不可控的关系,它会因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形式而不断变化。

艺术家同样也处于另外一种境地,即在她自己和社会、观众之间,好像她自己也是在时间、历史、心理、社会及个人之间的一种材料。

王 彤 / Tong Wang

瑞典籍华人艺术家

自1998年起多次组织大型文化交流活动

于北欧和中国,多次客座讲学于丹麦及中国的高等艺术学府

2016年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

成立中国艺术工作室

“生活如此多彩,艺术家怎可偏安一隅,

世界如此丰富,艺术家又能独乐方寸之间。”

为打破熊猫黑白两色的单调,和逐渐固化的形象语言,王彤大胆假设,熊猫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它在成为众人眼里习以为常的黑白色熊猫之前,也曾很认真地思考过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王彤并不认为深刻的思想只能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于是“思想者胖达”应运而生,他赋予熊猫“胖达”精准的表达,直击“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瑞典两种不同文化、不同地域条件下,

艺术家在一定差异性和相似性之间

进行艺术交流和探索,

这将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被人看待

提供新的见解。

以下是中国艺术家部分。

孙国娟 / SunGuojuan

中国艺术家

最早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女性艺术家家之一

出生生活于云南昆明

1985年大学毕业

居住于北京、昆明

做为女性艺术家,孙国娟在“当代艺术”的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20年对艺术的执著追求,20年的感情沉浮,变生为精彩的艺术作品。

20年间红颜的转变,凋零,触动着这个敏感女人,她让这些定格为行为艺术——《永远甜蜜》。并将延续(每年一次,今 年已是第10个年头)至生命终结。

张凌云 / Zhang Lingyun

中国艺术家

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张凌云想用泥土塑造一个虚构的空间,一个与现在世界完全不同的空间。在泥土中她看到万物:阳光普照大地,白雪覆盖大地,月光洒满大地,雨水滋润大地,一切源于泥土,一切最终又回到泥土。

她用自由的手法来表现泥土的最本质特征:可塑性,粘附性、柔韧性甚至是它的易开裂性。并试图在作品中表现出语言无法传达的情景,使作品充满自由与浪漫,藉此带着观者进入到梦想的空间中去。如果能真正进入,你会发现这古老材料里蕴含的深深智慧。

宋涛 / SongTao

中国艺术家

《EMERGERE》 145x147 cm

宋涛的作品将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当代艺术态度的差异交合,为西方极简文化和东方匠心留足了对话空间,最终设计作品造型不羁却不乏功能性。

他的作品大多用木材和金属及亚克力为材料,意在使世人重新发现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美仑美奂的造型艺术及其所具有的深厚生命力。

他与材质和造型之间精妙考究的对话,常常被誉为“极简优雅”之精髓,不仅造就了过去与当代的强烈反差,也使传统风水原则与现代西方审美之间达到巧妙平衡。

江友桥 / JangYouqiao

中国艺术家

对江友桥来说艺术即生活,绘画是他发泄情感的一种方式,投入艺术创作当中,自己的世界才是真实可触的,不管以那种形式来呈现艺术的内容,肯定的是画面即自己的精神世界。

尽管孤寂、苍桑,但总有神秘的世界有待自己去解析与融合,令人欣慰的是作品终能引起众人的理解与共鸣,这应是艺术的目的吧。                                    

江友桥现在回到景德镇从事陶瓷颜色釉绘画。这世界有着太多浅尝辄止,陶瓷艺术与人类有着共同的历史进程,但有些材料的发展却没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色釉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也是将来艺术方向潜在的一股重要力量。所以他现在对这项工作非常着迷与投入,争取把自己想要做的一部分在以后的时间里努力完成。

屏幕快照 2017-11-02 下午12.19.53武妍希 / Wu Yanxi

中国艺术家

武妍希喜欢水性的东西,并采用油画的材料,她形容当油量一大,实际上起到了跟水同样的作用,而且颜色间的融合、流动、交汇,流淌在所处的空间中更有一种自然的律动感。

她的每一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面貌,细节的变化体现出她不同阶段的状态与情绪。

她的作品在叙述生命,一个无常的过程。它与观念无关,与风格无关,与技法无关,与一切既定的概念无关,只与一个个体生命在日常中内心的状态有关。它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新型的艺术形式。

WechatIMG191杨坚 / Yang Jian

中国艺术家

生于云南临沧市

职业艺术家

现居住于北京

所有生活的起伏动荡对于杨坚来说,都是人生正常的过程,时过境迁,如海里的浪花,掀起来又归于平静。他的心里有一片海,这是他的欢乐、勇气和力量的源泉。从我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杨坚是一个有信念的艺术家,他是在以艺术为道,探索生命的存在与消亡。

杨坚说:“每天重复的工作状态,是一种信念与精神的碰撞与感悟。”杨坚的作品几乎每隔1-2年就有一个大的变化,表达了他不断深入的思考和探求。正如萨特所说:“我们不要生活得更好,只要更多。”

杨文萍杨文萍 / Yang Wenping

中国艺术家

生于云南弥勒

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 获学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昆明

经历过西方文艺思潮的洗礼和中国传统佛学的影响,杨文萍意识到:“艺术创作逐步从象征性的符号图式转向艺术语言的方法探索,过去执着的追求身心的自由,现在终于明白自由不是靠外在事物给予的,而是自己内心的放逐。”

如果说西方的文化让杨文萍懂得如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自我,那中国的佛教就是教会了她如何把自己解脱出来。

“佛法是教我们修心去去除烦恼最终证悟的方法,让我们能明心见性。”宗教能够让人看明白这个世界的哲学系统,能够活得更加透彻明白。

对杨文萍来说,艺术的创作来源于自我内心的冲突和变化,对佛教的感悟能够让内心的冲突变得平缓,矛盾不在激烈。

更多展览精彩作品

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分享各自有关‘美善、智慧、光明、永恒’的文化和价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