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抽象之都”的巅峰追求

新浪收藏

关注

“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十周年、《中国抽象艺术》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上海抽象艺术文化沙龙近日在上海龙颐轩会馆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当年活动的策划主持、著名抽象艺术家许德民和当年的参与者、著名抽象画家王劼音、赵渭凉、卢治平、孙良、王远、胡伟达等出席了纪念活动。参加者还有上海著名批评家、学者、画家、诗人、记者、藏家朱旭初、龚云表、王克良、童建颖、吴晨荣、何伟、朱来扣、周伟林、郑洁、尚书、金盼、王根青、吕嵘、张正昂、沈林森、张跃、凌代宏、胡雄文、吴平、黄轶芃等。

当今中国画坛,是写实绘画、抽象绘画、当代艺术三分天下。写实绘画的高手,大多风云涤荡北方和四川;当代艺术的翘楚,抱剑鸣琴北京;而抽象绘画的豪杰,则仙路迷踪上海。所以,在当代中国画坛,上海素有“抽象艺术之都”的美誉。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吴大羽为代表的“海归派”画家就从欧洲带回了抽象艺术理念,影响了华人世界抽象艺术领袖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日后的抽象画生涯。30年代,庞熏琹的“决澜社”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曙光,也给80年代上海出现的抽象画家群体奠定了精神基础。

80年代初,中国现代艺术刚刚鸡鸣报晓,春江水暖,具有海派文化传统的上海已经出现了第一批抽象画家和抽象画展。90年代,意识形态跌跌撞撞、财富经济呼啸城乡,上海抽象画家群体却处变不惊,独步天下,唯形而上。无论是抽象画家的数量还是艺术品的质量,都在全国遥遥领先。上海是一个适合抽象艺术生存的城市,海派文化的开放、自由、独立、格调、创新的文化精神是抽象艺术之魂。

进入21世纪,上海的抽象画家群体不仅在创作上保持一贯的独立自主,同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创作延伸领域的理论研究、教育实践和文化推广方面,也做出了表率。2000年,上海诞生全国第一个以学术交流为主的抽象画廊一一角度抽象画廊;2004年,举办了第一个公益性的抽象艺术系列讲座(十讲),参加演讲的有王劼音、陈创洛、查国均、周长江、许德民、王远等著名艺术家;2000年至2005年,上海明圆艺术中心和上海美术馆连续举办几届上海抽象艺术大展和形而上抽象艺术展;2006年,举办首届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出版中国第一本抽象艺术杂志《中国抽象艺术》;2009年,出版《中国抽象艺术学》系统理论专著并开创中国抽象艺术学学科;第一个在大学开设抽象艺术学课程;2012年,上海抽象艺术文化沙龙创立;2013年第一个网络视频公开课(超星尔雅);出版第一本《抽象艺术文化论》,第一次提出抽象文化概念;出版了抽象文学的代表作《抽象诗》,开创了中国的抽象文学时代。文化是一个系统,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开创性的“第一”,上海抽象艺术文化才真正羽翼丰满,才赢得中国画坛的尊重,才能够名副其实地得以抽象艺术“都冠申城”。   

2006年2月,首届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在三亚举行。此次论坛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抽象画家群体以来,上海抽象画家们第一次重大的集体学术活动。参加论坛的画家都是中国著名的抽象画家,大多是80年代以来就从事抽象画的创作、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抽象画家,代表着当今中国抽象绘画的最高艺术水准和成就。他们是:(按拼音顺序排列):陈 墙 、丁 乙 、胡伟达、黄渊青、卢治平、陆云华、曲丰国 、申 凡、 孙 良、王劼音、王 远 、许德民、薛  松、周长江、赵渭凉。特邀评论家有:李 旭、朱 其等。另外,因故无法到会的上海著名抽象画家还有陈创洛、查国均、李磊、秦一峰、余友涵、伊灵、张健君、吴晨荣等。

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和《中国抽象艺术》杂志的创刊,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高峰论坛,画家们对新时期中国抽象绘画有了新的认识,上海是有抽象艺术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中国现代主义的起源地,上海这座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与世界接轨得最早,对抽象艺术有着地域文化优势。论坛的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在同年创办了《中国抽象艺术》杂志。许德民主编。杂志出版了三期共10本。在创刊号上,许德民的论文《中国抽象艺术的价值标准》触及了中国抽象艺术的痛点。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理念,使得人们在抽象艺术的审美上出现很大的分歧,也对抽象艺术的价值产生怀疑。抽象艺术要不要设定价值标准,怎样来制定标准,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术问题。如果没有标准,长期鱼龙混杂,那么也将影响抽象艺术的学术声誉。这个课题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抽象艺术 第二期,许德民的论文《中国抽象艺术的民族化、本土化研究暨中国抽象艺术的国际化战略和战术》,以宏观思维出发,是中国最早提出“抽象艺术民族化”思考的理论文章之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口号,彰显出上海抽象艺术文化思考的超前性。此文也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当代艺术论坛。

《中国抽象艺术》鲜明的学术定位,独特的艺术视角与超前的文化观念,赢得众多中国著名批评家、学者、教授、艺术家支持并担任杂志的编委:他们分别是王林、张晓凌、殷双喜、鲁虹、谭平、周长江等。杂志也得到了众多理事们的支持。《中国抽象艺术》杂志诞生在上海,足见上海抽象艺术文化的高瞻远瞩和艺术自信。该杂志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入藏书,见证了这段历史。

十年过去,中国画坛风云变幻,抽象艺术以国际化的艺术视野、现代经典艺术的姿态、与当代艺术并驾齐驱,成为当今世界与中国画坛引人瞩目的艺术板块。抽象艺术在国际、国内博览会和拍卖市场上的表现,也节节攀高。2006年,以1.4亿美金创下当年世界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的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作品,罗斯科、霍夫曼、里思特的抽象画也屡创新高。在华界,赵无极、朱德群的抽象画一路高歌,上海代表性抽象画家丁乙的作品,最高价格也已经跃上千万。中国抽象艺术市场的雷声涌动,意味着的抽象艺术的春天已近来临,这是不争的事实。

纪念活动上,著名批评家、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朱旭初认为:这些年中国抽象艺术虽然已逐渐兴旺,但是盛行中似乎有一种画廊学术在暗中掌控,这和真正的中国抽象有相当的距离,希望有机会能够按照学术的理念策划一次与画廊经营思维不同的中国抽象艺术展。

著名中国艺术家、上大美院教授王劼音充分肯定“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和 《中国抽象艺术》杂志的意义,抽象艺术作为文化需要有人坚持研究和普及,而许德民是为数不多的、“吃力不讨好”地在做抽象艺术文化活动,一般画家不会做,这可能和他出身名校复旦大学有关。希望这样的学术活动如小火慢慢炖地坚持下去。

著名文艺评论家龚云表认为许德民不仅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也是一个抽象艺术活动家,这么多年的坚持,为上海的抽象文化的贡献有目共睹。上海有很多抽象画家,也有很多画家在画上比许德民更有成就,但是,在创作实践、理论研究、教育普及、文化推广等综合文化实力和贡献上,许德民当之无愧是先行者,为上海抽象艺术文化争得荣誉。

孙良、卢治平、赵渭凉、王克良、吴晨荣、胡伟达、何伟、童建颖等先后发言,对“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十周年和《中国抽象艺术》创刊十周年表示祝贺。对上海抽象艺术他们充满了期待。发言者一致肯定当年活动的策划与主持许德民为上海乃至中国抽象艺术文化所作的贡献,也对他不久前举办的“抽天开象——许德民抽象艺术三十年”在北京和上海的两地展览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许德民在理论和实践中正在履行一个中国抽象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如何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属于文化自信的、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抽象艺术。上海抽象艺术需要一个具有理想主义精神的开拓者,上海的抽象画家也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术家园。

2009年10月,许德民策划、龚云表学术主持的“上海抽象画家群体邀请展”和“上海抽象艺术座谈会”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举行。上海著名抽象艺术家、批评家王劼音、查国钧、龚云表、吴亮、毛时安、许德民、陆云华、胡伟达、林明杰、王益辉、王克良、吴晨荣、童建颖、马杰等50多人出席会议。座谈会就上海抽象画家群体目前状态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如何推广和普及抽象艺术、如何打造具有民族精神的中国抽象艺术等话题展开了认真的讨论。

2012年,许德民创立上海抽象艺术文化沙龙。上海抽象艺术文化沙龙的宗旨是抽象艺术文化传播,抽象艺术学术信息交流,画家、读者、爱好者联谊。沙龙不定期举行学术研讨活动。在首次沙龙活动中大家谈及上海抽象艺术发展构想,作为艺术家,也应该具有文化使命感。在抽象艺术是观念重要还是技术重要的问题上,赵葆康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有思想和观念。许德民认为在人类艺术历史上,能够留下来并成为艺术瑰宝的共性就是技术上精益求精,绝对的技术就是绝对的艺术。上海抽象艺术家绘画风格的差异性很大,绘画理念也不尽相同,但是,成熟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精致,特别讲究技术,包括新技术运用,技术难度和时间难度,技术独创性和绝技。精致,是全国公认的上海抽象艺术的特色。因此,要使得上海抽象艺术在全国独树一帜,最能阐述自己价值观的一个字,就是“技”字。许德民建议以“技派抽象艺术”来组合学术团体。沙龙还探讨如何找到能够真正代表中国历史、民族文化,真正属于本民族本土的抽象艺术语言,图式和价值观,这是当代中国抽象艺术的命脉。另外,建立一个真正的批评机制,关起门来,大家说真话,裸身批评,不说空话假话赞美的话,坦诚相见,专挑毛病,人人做好准备,准备被刺得遍体伤痕。

上海抽象艺术文化沙龙,延续着“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的艺术追求和文化理想。

许德民最后发言,强调一个群体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发展上海抽象艺术文化必须同舟共济。他回忆了当年策划主持“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初衷:首先是能够将上海抽象艺术群体的各个“门派”,聚集一起,形成真正能够代表上海的“上海抽象艺术家群体”。其次,在学术和文化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中外抽象艺术有一个梳理,对本土抽象艺术文化有一个认知,追求中国式抽象。第三,倡议成立一个“中国抽象艺术学会”沙龙组织,定期举行学术活动和展览,从文化的意义上扩大影响。第四,创办一本杂志,把上海抽象艺术发扬光大。由于种种原因,高峰论坛未能完全实现初衷,但是,在团结上海抽象画家、学术交流沟通和创办《中国抽象艺术》杂志上,大家都有共识,并且也达到了预期目的。在高峰论坛举行的当年,《中国抽象艺术》杂志创刊了。尽管由于经济的原因,杂志只连续办了三期(10本),但是,它不仅创造了中国抽象艺术专业杂志的历史,也扩大了上海抽象的影响力。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中国抽象艺术》杂志属于上海创造。希望有机会还能够延续这一“抽象文化梦”。

许德民坦诚,受80年代大学理想主义的影响,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到“国家(民族)、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这么多年的艺术生涯仍然没有改变初衷。他的大学校友中,从政的官至副国级、经商的财至首富,他为校友喝彩,但是丝毫不觉得自己从事的领域和获得的成就会逊色他人。历史是人文书写的。作为当年的复旦“学生领袖”,如今的抽象艺术家,他的理想是要创造属于他个人也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抽象,从而影响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他在抽象艺术文化领域里开创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正是基于这样的意识,用抽象艺术文化来“拯救”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把生命快乐和幸福的真谛告诉人类。这是他一意孤行、始终不放弃抽象文化的动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他人生的价值观。

十年前,参加首届“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的抽象艺术家,群体形象已经在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史上牢牢镌刻。尽管,由于学术的滞后,大家的绘画作品尚需时间来进一步证明其学术价值;由于市场的认知参差不齐,同一阵营中的画家作品市场表现也会有先有后。但是,作为上海抽象画家群体,他们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当下,判断一个艺术家的价值有被市场价格所影响的趋势,这未必是一个公正的现象。真正的艺术家的价值,不能由市场说了算。必须有一个权威而公正的系统分析和学术评判机制来完成。尽管,中国的现、当代艺术的评估体系还不完整,甚至还没有形成,只能靠史学家们和理论研究学者们的公允论证和甄别,靠他们的学术能力和道德观的成熟来自审。但是有一点可以相信,“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作为一个学术高峰论坛,出席的画家在上海乃至全国抽象艺术领域中的代表性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作为上海抽象画家群体的整体形象,他们将历久弥新。他们在艺术学术史中的评判各有千秋,他们在未来艺术市场的表现,也将会是一个成熟而稳定的梯队,前有领头羊冲锋陷阵,中有佼佼者横刀跃马,厚积薄发者后来居上。“上海抽象艺术高峰论坛”画家群,巅峰追求,值得期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