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新浪推荐丨大家谈女画家箐檐

新浪艺术

关注

箐檐简历

2009至今在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任专业课教师。

2005-2008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硕士学位。

获奖

2008年 获第二届中国当代文献展优秀新锐奖

2008年 获中央美院第四届油画开放展“最佳色彩奖”

2002年获王嘉廉油画奖学金

2000年 获广州美院年度素描一等奖学金

以下按荐词时间排序:

马路(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兼油画系主任)

“唐箐檐具有很高的绘画素质,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不是模仿的能力强,而是独特性强。这个独特性出自天然,朴素且诗意,不喧嚣,但绝不羸弱,有放笔直抒的大胆,又有敏感、细致感觉,极难得,特别是色彩,天赋极高。看她的画,不会在意题材之简单,不会在意色彩的灰,肯定的笔触和有分寸的变形会带出一个大境界,微妙的色彩总有莫名的光华,颜料的厚度和笔触的细节让画面扑面而来。更可贵的是这么多年,她不为潮流所动,依然故我。坚持、投入是她做事的风格,画画如此,教学也如此。可惜是,教学耽误了她太多的时间,否则,她能画出更多更好的画作。”

——2015年11月名师推荐展推荐词

“她自广州美院本科毕业后,于2005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硕士研究生。唐箐檐同学具有优秀的绘画素质,她的造型质朴而有力。色彩感觉敏锐、基础扎实,其绘画风格具有独特的感染力、不随波逐流,有较高的格调,她学风朴素,为人谦逊,努力好学。”

——2008年7月

刘勃舒(原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唐箐檐是我与夫人何韵兰的忘年之交,她常过来请教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问题。多年接触中,感到她是当下难得的品学兼优,热情乐观,富有青春气息的好女孩。

首先,箐檐敏悟力强,学画较晚却在专业水平和创作实践方面很快就有不错的成绩。从顺利考入广州美院,又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在读研期间,她学习努力,用心研读中外美术史及探索中外当代艺术前沿,多幅作品入选中央美院作品集。期间,举办过个人画展,我认为她作品的色彩和格局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而且她谦虚好学,创作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她在教学工作的热忱和全力以赴,也让我们感动。面临创作黄金时期的她,却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比如她曾经为了课程中两小时的幼儿园公益教学,专程来请教少儿艺术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以及短时间提升学生与儿童互动效果的方法;最后有关经验还在美院做了专题讲座。再次,箐檐待人诚恳、热情,有教养,与周围各个类型的朋友能真诚相处。但她并不满足已有,希望能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综上所述,我认为她是发展较全面的好苗子。”

——2012年

张爱吟(原湖南省妇女联合会副主任)

“箐檐外表看似温婉、柔弱,是典型的江南女子。但同时也有湖南女孩的执着与坚持,且待人淳善,其油画作品极具张力,善于将女性的细腻、敏感和情绪转换成富有生命的语言符号。”

——2012年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

“从唐箐檐的作品中,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模仿的痕迹!无论从色彩上,还是从形式上,她都有自己深刻而真切的生活感悟和艺术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的真谛在于“有形作品”和“无形意境”的浑然一体。画家也正是出于一种“游于艺”的心态,并没有给人很沉重的画面感! 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作品,在创作时所用的技法上却是非常沉着、非常厚重的;但作品本身没有这种感觉,反而是轻松的、阳光的!我觉得这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敏感、醒世的态度、自由的性格加上独特的气质,为其卓有成效地开展创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010年在箐檐个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邹跃进(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

“我对箐檐本人比较了解,也多次去过她的工作室,对她的作品提过一些建议。箐檐的可贵之处却在于,她能够把学院的东西化解开,而且不会让人有千篇一律的感觉!箐檐的作品阳光、灿烂、轻松和优雅。作者在追求一种平面化的表现效果中达到了一种和谐,我觉得应该祝贺她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2010年在箐檐个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唐箐檐的油画艺术,透露出一股清新自然的美学气息,给人自然天成的美感享受。我认为这与唐箐檐不仅受过良好的油画艺术的训练有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能从自己的天性和直觉出发,去表现隐藏在对象中的形式美感,以及由这些形式显现出来的情感特征。在此意义上说,唐箐檐对油画艺术语言的敏感,与她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是合而为一的。

箐檐的油画,它给予观者感官上的刺激、是一种饱和、膨胀、压抑,但又具飞走奔腾的快感,其色彩酣畅。色块的组成在其作品中是基本的表现形式,构图几何间的结构可视为其骨骼,堆叠的肌理可视为肉身血脉。从南到北的经历和多年的学习丰富了她创作的内容,大自然的气象开拓了她的胸怀。留心体察画家在创作中所具本原的创造潜能,可以发现画家油画艺术形式追求在执著中充满哲理,并点缀有创作的狂喜狂悲。箐檐把进行油画创作当成生命,当成终身嗜好。当一种嗜好成为永恒时,它会给生命里注入无穷的内容,会使生命同它建立起一种必须和必然,成为一种真实和虚幻的存在。当绘画成为个人的嗜好,体验一旦深厚,绘画就是生就的血和肉及骨头。荒谬、捕捉偶然的发现而炼就的广大,是在画面中极力捕捉到的虚无氛围。走近箐檐迷幻造梦的油画创作领地,可发现她艺术的鲜活力与生命之间在某段时空中产生碰撞,她的艺术成就将不会离艺术太远”

——《2008年女性艺术创作实录》推荐词

恩师张方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艺术设计系油画教研室主任)

“许多艺术家在观念上都有自己新的突破,而传统绘画的基本功与当代观念的碰撞一直是艺术发展中讨论的主题。我们不一定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但内在的意义往往是这个过程!那么我想说的是,箐檐这些作品给我的感受是很真实的,让人非常想去了解作者的绘画语言及其风格。唐箐檐在一开始画画的时候就不是那么的循规蹈矩,而是用色沉稳,造型尖锐,很有个性,找到了绘画本身自由存在的意义。她的这些油画语言色彩透明,让人感觉非常厚实和充分,我很喜欢她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她是在为自己画画,与许多热爱绘画的人们一样,能够在绘画中得到很大的乐趣!也是因为在这个物质欲望高于一切的社会当中,很多人忘记了去寻找这样的一点乐趣!所以,我希望她能好好的体会和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自由绘画的过程,不要被外界所约束!”。

——2010年在箐檐个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韩琪(策展人、编剧)

箐檐作品中的笔触,清晰呈现“强大”的脚踏实地感。此种气质,使我最直觉联想到朱佩弦的“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 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叶圣陶在八十多年前由衷感慨“过日子要当心现在”。现在我们的“现在”是过着温室大棚化的生活,温室大棚可使草莓更红,黄瓜更绿,且一年四季随吃随有。但是,瓜果蔬菜了无季节性,也就没了期盼,没了期盼会少了欣喜!

靠吃了无季节性的瓜果蔬菜活着的我们,失掉对春夏秋冬的体悟,似乎顺理成章,幸好,还有箐檐的作品, 好的艺术给我们在场感,箐檐的艺术给我们春天的在场感! 箐檐作品不是某温室大棚出品,更非连锁标准化批量生产,每幅作品都是人生某个盈满体悟的“现在”定格…… 二零一零年春暖花开时节,为箐檐,在脚踏实地思萊德画廊策 展,是幸福……

——2010年《听箐檐春暖花开的声音》个展

刘人岛(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

“观箐檐油画作品,即有色调轻快、变化微妙的特点。又能“堆砌”出既强烈又响亮的色彩层次,赋予形体丰富的内在色感。她用油画造型的手段进行艰苦的劳动。从一般的自然描绘,象形的表现,逐步过渡到对形象的概括。从狭小的题材范围过渡到有的放矢的主题形式。从表面的写生性到艺术处理的整体性;从比较单一的风格到风格的多样化,从而更丰富了自己的艺术造型。”

“箐檐费劲地把她一幅一幅作品搬出摆放好请我观看,有些作品看得出是即兴地一气呵成所致,但形色丰满,其在创作实践中,强调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风格的探索,因而给作品赋予了新的见解和激情。这种采用简练、概括的色彩和线条的平面处理手法,也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使画面产生轻快和灵动的气氛,颤动着闪耀的色彩,富有强烈的油画绘画性。还有更多的作品创作十分严谨,充满了作者思索、奋力创作的痕迹,在处理手法上,她不是按照传统油画艺术叙述道路去造成人物和周围环境互相影响的气氛,而是通过超越惯有的表现手法、超越时空现象的观念,来组合人物和周围环境的。画里引伸着追求单纯和无成见的原始性。”

——节选自2009年《艺术》杂志

广州美院油画系主任

评语:画面画得很淡雅,逸笔草草,而又让人感到很实在。冷暖色对比恰到好处,体现出作者在运用笔触和色彩方面的功力!作者长期在表现主义领域拼搏和专心探索,其成效在此可见一斑。

——2002年获王嘉廉油画奖学金评语

胡赤骏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

“传统写实的视觉观念没有对她产生过多的约束,画面上无论从人体动势、造型特点,到基调控制都显露出一种形式上的整体和单纯,并没有因为对形体的刻画而陷入到对象表面琐碎的细节之中。

画面上几乎找不出受过哪位艺术家影响的痕迹,一切都 通过自己的观察产生。用笔生动、直率、大方,体现出作者投入到发现和创造的状态之中,符合阿恩海姆所形容的那种敢于“用个一般性的图式去替代整个刺激物”并“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的情况。”

——2000年 获广州美院年度素描一等奖评语

(以下作品请横着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