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记忆》画展在悦馆·观澜湖艺术生活空间开幕

新浪收藏


“The Painted Thread 绘·记忆”画展是为三位女性艺术家Gulistan古丽斯坦、Niamh Cunningham瑞莲和Fion Gunn飞扬·戈恩举办的三人联展首站-中国北京站的画展。本次展览时间由2016年9月25到10月3日,由爱尔兰著名策展人、艺术家Fion Gunn飞扬·戈恩女士和北京经典文化元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彭生先生共同策展,开幕式于2016年9月25日下午2:30在悦馆·观澜湖艺术生活空间成功的举办。爱尔兰驻华大使康宝乐(Paul Kavanagh)携夫人Rosemary Kavanagh及使馆工作人员,以及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朴俊勇先生亲自为此次画展开幕式揭幕。

此次画展的著名策展人和艺术家和飞扬·戈恩Fion Gunn和悦馆策展人刘彭生先生就中西方的文化进行了有趣而深刻的艺术探讨。瑞莲Niamh Cunningham在和国际著名的策展人黄笃先生的谈话中也指出了此次画展的目的是“吸引更多新的受众参与并感受整个创作的过程”。很多观众也评价此次绘·记忆 画展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氛围,通过将艺术家各自的不同故事展现在同一个空间中,来展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不同层面。
飞扬·戈恩Fion Gunn重申了此次画展中包容和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在艺术史当中,女性视角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地重要过。我们想为这个时代跟我们一样,不想被社会捆绑而是遵从自我的女性艺术家们发声。这些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总是被泰特现代艺术馆、法国蓬皮杜中心等全球其他艺术收藏机构过晚地肯定。”

绘·记忆是三位长居异乡的艺术家—Gulistan古丽斯坦(中国北京)、Niamh Cunningham瑞莲(爱尔兰)和Fion·Gunn飞扬·戈恩(爱尔兰)的联展。她们的绘画和混合媒体作品对旅行的意义、融合世界的文化以及东西方不同层面的联系进行了细腻大胆的探索。Gulistan古丽斯坦精美的油画作品引用文艺复兴时期元素,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多样文化。Niamh Cunningham瑞莲独到的风景画和混合媒体作品是对自己在很多大陆上行走生活过的旅者经历之感性表达。Fion·Gunn飞扬·戈恩色彩丰富的绘画和拼贴作品描述了那些叱咤历史、大地、当代事件的人物的经历。三位艺术家都是女性,她们用作品说话,准确把控自己在当代视觉艺术领域中所处的位置,同时体现了自信、独特的美学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当天现场成交的作品也是从一个侧面对本次画展的肯定,2016年9月29日为画展的研讨会媒体日。当天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将邀请到国际著名策展人彭峰、黄笃先生以及其他著名学者来进行一场学术性的艺术与心灵的对话,敬请期待。

附三位参展艺术家自述:
艺术家Gulistan古丽斯坦自述:记忆的性质系列:
记忆是人们相会的一种形式,艺术应该是帮助人们牵动一些记忆的思考。。。我用绘画完成了《记忆的性质》记忆是人们相会的一种形式,艺术应该是帮助人们牵动一些记忆的思考,那些记忆中的气息,痕迹,空间,人类的心灵空间,记忆联系着我们的意识和经历。在我30多年的创作中我一直关注时间、记忆、空间三个方面的问题,因为感觉时间和空间像经纬一样,能帮人们找到那个点,那个线索,人类逃不出时间和空间所编结的轮回之花,但是心灵可以放飞。我在自己的生命和艺术中去寻找,我通过绘画、音乐、诗歌表达着,在这个变幻的空间里,用我的心灵去寻找智慧,这是我心灵力量的源泉。随着时间的逝去,记忆变成一种追随。我的作品中记忆、时间,空间又是跨时空的、交叉的,它们都好像是穿插的、就慢慢形成了《记忆的性质》系列。我的作品呈现着绘画的过程,又永远处在过程之中,它们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在唤醒我们记忆中生命的经验。著名的艺术批评家陶咏白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我的绘画:她创作中的记忆中的肖像系列,记忆的性质系列是为了凝望精神,所有的物随时间消逝,唯有精神永恒,她的绘画投射出那种对神的敬仰和纯粹的圣洁,内容里包含的是精神的永恒,她的画在时间和空间穿梭来放飞自己的心灵。她从经验的生命体现飞跃到神性的生命体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科学家,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看她用没有神性的生命体现,只有有了神性的生命体现她才能成为正真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每一次的生命旅行都是一次自我发现,是让我看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和关系,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是来自自身,不同的情况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出现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大家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去寻找对生命的不同感受和定义,回到个人内心的自然,视觉艺术是内心的反射。
旅行可以帮我修复自己、恢复失去的能量,去大自然中寻找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我在时间和空间中经历着东方和西方的漫游,在古老的壁画中收集着心灵的宁静,让历史的印记和记忆的性质穿梭,切换,在不同的乐章中保持着和谐的旋律,在不同的乐章中保持着和谐的音律,与赤裸裸的喧嚣的外在世界永远保持一个距离,我在这个喧嚣的现实世界中寻找着人类的心灵空间,把自己的生命用艺术的方式去完成。我在寻找“情节”背后的蕴含,人类其实有触动彼此的心灵愿望,于是我们拥有了音乐、艺术、绘画、诗歌,如果你无法用语言表达,那就唱吧或者画吧,或者写一道婉转的诗。艺术和音乐可以转达平凡的语言无法描绘的重要讯息,用艺术告诉你们我内心深处的感受。关于旅行, 生活在别处,寻找…是令人着迷的力量,在旅途中,总会不由得想起这样的句子“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用这句做书名。这是19世纪末象征派诗人兰波年轻时写的诗句。
邂逅欧洲-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立体的诗,我的《欧洲的漫游系列》中看到很多有关建筑的作品,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立体的诗,建筑是存放躯体的地方,诗是存放人灵魂的地方,好的建筑本身就寄托了人的灵魂,是艺术,是诗,诗进入我们的心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建筑可以营造诗的意境,文化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而且也只有文化的东西才能深入我们的骨髓,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人灵魂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游移于绘画,音乐之间,描绘着那不知疲倦的音乐的心,我在古典音乐中找到了安静,在爵士乐中找到了自由,我希望心灵的自由能走的更远,音乐温暖着她的心,敏感的琴旋温暖的弹拨着,灵感一片金黄,我把自己的生命用艺术的方式去完成。在我的世界中,绘画是我的表达方式,音乐和诗歌是我的情感,电影、建筑是我的视野,旅行是我的自我反思,彼此交错而又融合……
瑞莲(Niamh)自述:
在我的绘画中,对自然的研究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发现几个世纪以来,在中国艺术中花卉和植物被赋予了各种意义。人们在艺术作品中用它们来传达哲学甚至政治思想。例如,竹子因其笔直代表道德正直的绅士。孔夫子把兰花比作一个拥有美德之人,具有良好的教养,有学者风范,兰花代表高贵,也代表珍贵的友谊。
花卉在中国艺术中具有象征意义,月季也是如此。
月季是18、19世纪被引进欧洲的。人们认为,月季基因带来多次开花。这幅画里的月季(品种,大游行)也有尖尖的叶片,向蔷薇一样向上蔓延伸展——正如当今的中国——在光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织好的时间柱用两种日历代表我们对时间的理解,过去发生的公共事件和我们私密的个人历史轨迹相平行。过去的公共事件被织成圆形,螺旋向下排列,从最上面古巴导弹危机开始,直到最下面2008年经济危机结束。螺旋的红线代表了女性个人的私密日历,红线上的金色圆盘表示一个女性一生中约450到550次生理循环。在广泛的意义上,它们可以表示出生、流产、终止妊娠,尽管如此,它们的意义不限于这些事件,它们也可以代表任何在个人历史中与世界大事同时发生的并且被记住的事件。
清澈的牛奶系列肖像画。过去我的很多肖像画采用浓烈的色彩。来到中国以后,我画了一系列肖像画,对象是我教过的学生。他们有的来自富裕家庭,有的来自农民子弟工学校,他们是我们的下一代。
飞扬(Fion Gunn)自述:
记忆桥系列。和我这些年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记忆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列。是艺术家对于不断发展变换的世界和变化本身的回应。回忆对我的艺术创作来说十分重要。回忆是对时间线的编织,是对许多个世纪以来的想法、审美、情绪、感受的文化传承。作品是对我们作为人类本身的探索,从个人的角度,也从集体的角度,对外部世界作出阐释回应,以及探索世界如何影响我们对于自我身份的认识及发展哲学视角。
下落系列。在这一系列绘画中,我使用“下落”作为隐喻,表示我们对于生命中的各种经历和挑战作出反应。我们该拥抱它们吗?我们该反抗它们吗?或者我们该放弃?中心的人物向大地下坠,是生命的自由落体还是因为信仰而做出的举动?
驶过系列。在我很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是航行以及航行与海的关系。小时候经常被大人带到爱尔兰的海边,年幼时期印象深刻的画面就是看着海浪在脚边拍打,远处各式各样的船逐渐消失于天际。观众的注意力是集中在这些拼贴画的门窗上的,希望大家能离作品稍远些观看,可以重新诠释他们所见以及引起的相关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