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追悼马克·吕布:为中国巨变留下了珍贵的视觉档案

新浪收藏

关注

法国媒体8月31日报道,著名摄影师马克·吕布30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中国正是因其文化传统的恒定性而为人所爱,而今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迅速‘西化’,古老的东方文化正在变为一幅西方文化的漫画,中国正由地理上的远东变为文化上的‘远西’。”——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与中国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渊源。在中国,马克·吕布一直被当作纪实摄影之父来谈论,享有至尊的地位。

1956年底,在香港开往广州的火车上,马克·吕布拍摄了他在中国的第一张照片,此后他往返中国二十多次,始终以一个旁观者和陌生人的身份为巨变中的中国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视觉档案。

▲在1957年,北京也就是一座胡同交错的大村子。在北京的胡同里转悠,遇到很多令马克·吕布惊奇的事情。街头能听到各种小生意人的吆喝声,磨刀磨剪子的、装玻璃的、补锅补盆的,各有各的调。

马 克·吕布的照片记录了中国由“毛时代”向“邓时代”转变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了他对这个国家情感的复杂变化。看他“毛时代”的照片,尽管贫弱与动荡,但不时 能感受到镜头的温柔与亲切,但“邓时代”的照片则充满了困惑与焦虑,两相对比,能够明显体会到西方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明化解不开的情结。

▲这里是延安,长征的目的地,毛泽东发明他关于建立新中国的哲学的地方。修士苦修一样的窑洞,方方的床,整齐的蚊帐,早上起来冲个凉水澡,这是当年毛泽东在延安率先垂范的新生活方式。

▲“文化大革命”中严格执行的简朴生活方式没有消减这位女生的优雅。按当时的规定,‘小红书’是唯一可以阅读的材料,毛主席像章是唯一可以佩戴的饰品,辫子也要尽量剪短,而且25岁之前不许结婚,结婚之前不能发生性关系。

▲1971年,对毛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而艺术家们也各呈所能以表忠心。如果毛的塑像胳膊与身体其他部位不成比例,这不是雕塑家错了,而是他要突出毛所指的究竟是哪个方向。

▲这是此时这个国家的干部必穿的服装,四个口袋象征着中国的四个传统美德:仁、义、礼、信。曾经三起三落的邓小平,正在领导中国跨过一道门槛,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将与他的国家一道再次创造令人骄傲的历史。

河北,1985

▲这是北京公共场所唯一保留的毛的像。毛被描述为一个“通过耕耘20世纪来改变人类”的农民的儿子,把人类从对金钱与利润的屈服中,从不平等和琐屑的本能中解放出来。

2002年的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马克·吕布出席开幕式并为摄影节剪彩。他曾高度赞赏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水平,平遥政府更是将“平遥市民荣誉证书”送给了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这位法国摄影师。

马克。吕布在平遥摄影展的留言簿中,这样写道:

文化无疑是《国际歌》的最佳主题。平遥将使我们怀着同样的情感来交流和对话,我们会发现东西方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么遥远。

来源:凤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