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揭幕

新浪收藏

关注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2016年1月9日在深圳开幕。作为中国规格最高、最为权威的设计展,中国设计大展旨在通过构建专业、权威的国家级展览平台,引领和促进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创新发展。

本届展览包括设计案例展、设计文献展、公共艺术案例展、公共艺术文献展、论坛活动共五个板块,展出超过200个优秀设计和公共艺术案例,既有传承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发展之作,也有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的创新设计项目,既有为公众服务的大型建筑设计,也有主要靠虚拟空间存在的数据处理设计系统,全面呈现出中国当代设计和公共艺术的丰富面貌和多元探索。

展览主题:追问设计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当代社会中设计无处不在,它催生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区域经济和文化的面貌,同时影响社会群体结构,引领世界未来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设计作为创新型经济的最核心要素,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以"创意产业"呈现的设计,成为最主要的推手。三年前,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以“时代•创造”为主题,凸显了当代中国设计与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紧密联系,展现了当代中国设计的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国设计的独特性与时代价值,也对迅速成长的中国设计行业与设计学科建设起到了正确引领和积极推动的作用。

在设计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面对一系列社会、生态、经济、文化问题的挑战,设计界也开始思考设计的伦理与设计的责任。2016年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设计•责任”为主题,提出了在中国社会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设计与公共艺术应有怎样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这一命题。这一主题强调设计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自律,突出设计的时代立场与价值观,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引领使中国设计与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融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美丽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本届大展关注设计的社会责任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主张通过人人都能享用好设计,确立和倡导中国式的生活价值,促进中国人整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建设意义的途径和方式。同时通过中国制造的产业转型、和谐发展的城乡生态建设、开放创新的设计体制与机制,及其与社会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整体推动“中国设计”的进步。

策展团队认为在当代中国,强调设计责任具有新的意义。一方面,勇于创新,发展具有自主风格和知识产权的"中国设计"是中国设计全体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设计师在工作中的需要坚持职业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设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既是当代设计师的责任,也是中国设计界的的共同操守。

在“案例”和“文献”中定位当代设计坐标

为了更好的体现“设计•责任”这一展览主题背后的社会思考,本届展览以"案例"形式呈现,它不是单件作品的巧思,也非某一功能的单纯实现,而是强调设计师对问题的系统思考和系统解决,优秀的设计作品能"小中见大"或"以小搏大",往往是设计跨界和系统思考的结果。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策展团队总结出"社会创新、品质生活、传统再生、生态和谐”四个方面的优秀案例,系统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社会深层变革的进程中的思考和实践。

在展示当代设计的优秀"案例"的同时,相关专家特别撰写的“中国现代设计文献展”,以“基本文献”的方式,对现代设计进入中国并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中落地、生根的基本事实进行梳理与呈现,可以见证中国几代设计师的奋斗轨迹,对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线索进行梳理。

此外,还将举办多场论坛,邀请中国设计界最为重磅的理论家和设计师,探讨设计在中国社会深层变革进程中的责任,促进设计、公共艺术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公共艺术专题展:推动当代公共空间营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艺术蓬勃发展,成为城市化建设和公共空间环境营造的重要推动者。“公共艺术专题展”以“文献展”、“案例展”为两条主线,“案例展”部分主要围绕公共艺术与国家形象、城市建设、人文关怀、公共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呈现近十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多个公共艺术优秀案例。作品形式不局限于雕塑、壁画、装置或景观等静态性公共艺术,还包括公共艺术计划、公共艺术节等动态复合型公共艺术等。

公共艺术专题展全面展示中国当下公共艺术的丰富形态、梳理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与设计界、艺术界等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公共艺术跨界的诸种形式以及公共艺术介入社会文化、城市空间、大众生活的多元化可能,并通过展览普及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力图对未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行引导。

本届展览将从1月9日持续至3月13日,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工业展览馆、华·美术馆、EPC艺术文化中心等多个地点举行,不仅是全国瞩目的年度焦点展览,也是深圳市民认知设计文化、欣赏设计作品、参与互动的公共文化盛事。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

展览详情: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展览结构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主要包括5项重要活动:设计案例展、设计文献展、公共艺术案例展、公共艺术文献展、论坛。

1、设计案例展

地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时间:2016年1月9日至3月13日

此展览是“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核心内容,也是主题展览。大展从社会创新、品质生活、传统再生、生态和谐四个方面汇集近200案例300多件作品,以案例的方式呈现涵盖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跨界综合设计、建筑设计和服装设计各个门类的中国设计,系统展现了设计师们在中国社会深层变革的进程中的思考和实践。在理念上将设计艺术纳入大的文化发展总体框架中,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关注民生问题。

2、设计文献展

地点:深圳市工业展览馆

时间:2016年1月9日至3月13日

即“中国现代设计文献展”。以改革开放35年以来中国现代设计的转型发展为主要框架,延伸到世界现代设计史背景及20世纪中国现代设计主线;以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发展的关键性“事件/人物/文献”为主要展陈对象,解读当代中国设计发展的轨迹。展览分为三个板块:1、中国现代设计史主线:以世界设计史以及中国设计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为背景,集中展示新中国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期间的现代设计发展主要轮廓及关键性事件。2、中国现代设计史人物:以上历史时期对中国现代设计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基本概况及主要事迹。3、中国现代设计史事件选例:以文献、实物、模型、视频等多种形式交叉呈现的中国现代设计史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及相关实证资料。

3、公共艺术案例展

地点:深圳市EPC艺术中心

时间:2016年1月9日至3月13日

展览主要围绕公共艺术与国家形象、城市建设、人文关怀、公共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呈现近十年来全国范围内的20多个公共艺术优秀案例。作品形式不局限于雕塑、壁画、装置或景观等静态性公共艺术,还包括公共艺术计划、公共艺术节等动态复合型公共艺术,展示中国当下公共艺术丰富形态的同时,探讨公共艺术跨界的诸种形式以及公共艺术介入社会文化、城市空间、大众生活的多元化可能,并对未来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构成某种美学风格与价值取向的导引。

4、公共艺术文献展

地点:深圳市华·美术馆

时间:2016年1月9日至3月13日

通过作品案例、政策法规、论坛会议、高等教育、著作论文和组织机构等六大维度来全方位地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65年历程,同时还将聚焦公共艺术与北京、深圳两座城市发展关系,呈现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轨迹、现状、成就和反思。

5、论坛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论坛”分为主旨论坛、分论坛及公共艺术专题论坛三个部分:

1)发生•发声——中国公共艺术专题展学术论坛

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二楼学术报告厅

时间:2016年1月8日(14:00—18:00)

论坛以“发生·发声”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活跃于公共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和自由讨论,由此搭建中西公共艺术对话的交流平台,并从中探寻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本土化路径。

2)设计•责任:“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主旨论坛

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二楼学术报告厅

时间:2016年1月9日(14:00—18:00)

主旨论坛从大展主题“设计·责任”出发,讨论中国设计的责任担当与文化思考,聚集策展人、公共艺术领域代表、设计教育领域代表、文化学者、知名企业代表、在业界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代表、设计行业协会代表及设计类媒体代表等。各界代表将从各自的领域与角度出发,对主题进行阐释,探讨设计理念的文化影响力如何应用到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确立一种中国式的生活价值与人文关怀,并最终推动中国设计的文化提升及产业升级。

2)“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分论坛

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二楼学术报告厅

时间:2016年1月10日(9:00—12:00,14:00—18:00)

分论坛由各板块策展人推荐的在业界具有影响力及对设计责任有深入思考的设计师发言,探讨“品质生活、社会创新、传统再生、生态和谐”这些分主题,提倡设计为人民。这既是当代设计师的责任,也是中国设计界的共同操守。

展览信息: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组织机构名单

主办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

深圳市人民政府

承办机构:文化部艺术司

广东省文化厅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公室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

深圳市城市管理局

协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院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室内设计学会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

中国包装联合会

中国广告协会

香港设计师联合会

澳门平面设计师协会

澳门插画师协会

台湾中华平面设计协会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

深圳大学

深圳报业集团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

深圳设计与艺术联盟

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

深圳市插画协会

执行机构: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深圳市工业展览馆

华·美术馆

EPC艺术中心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学术委员会及策展团队

一、学术委员会

顾  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

刘大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

吴良镛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

陈汉民  中国美协平面设计委员会主任、清华美院教授

常沙娜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靳埭强  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著名设计师

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

主  任:

诸  迪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批评家、策展人

吴为山  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美术馆馆长

董小明  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委  员:(39人,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  捷  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化云  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

马钦忠  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公共艺术理论家、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王  中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王  澍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建筑设计师

王  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负责人

王受之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史  建  著名建筑评论家、策展人

毕学锋  深圳平面设计协会原主席、著名设计师

孙振华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

吕敬人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小康  香港设计师联合会副主席

刘克成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许  平  中国美协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许  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李当岐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朱小地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朱焯信  澳门设计师协会主席

吴  洪  中国美协服装设计艺委会副主任、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吴学夫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吴海燕  中国服装设计协会副主席、中国美院设计学院院长

汪大伟  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沈  榆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馆长、上海设计创意中心秘书长

张颐武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著名文化学者

杨奇瑞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

陈湘波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林磐耸  台湾中华美术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

林云峰  香港建筑师协会主席、著名设计师

杭  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柳冠中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主席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理论家

韩家英  原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著名设计师

崔  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钱  竹  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主编

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院院长

颜为昕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

深圳插画协会会长、深圳艺术与设计联盟副主席

秘书长:

柴凤春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巡视员、深圳市文联兼职副主席

李凤亮  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深圳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

二、主题展策展团队

(一)设计案例展策展团队

召 集 人:许  平  杭  间  史  建

团队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史  建  毕学锋  许  平  吴海燕  沈  榆

林云峰  杭  间  俞孔坚  颜为昕

联 络 人:颜为昕

(二)公共艺术案例展策展团队

召 集 人:王  中  孙振华  马钦忠

团队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化云  马钦忠  王  中  王向荣  孙振华

汪大伟  殷双喜

联 络 人:孙振华

三、文献展策展团队

(一)设计文献展策展团队

召 集 人:许  平  陈湘波

团队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许  平  沈  榆  张  敢  陈湘波  杭  间

黄治成  崔育彬  潘鲁生

联 络 人:黄治成

(二)公共艺术文献展策展团队

召 集 人:王  中  马钦忠  杨奇瑞

团队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钦忠  王  中  王明贤  孙振华  杨奇瑞

邹  文  翁剑青

联 络 人:王  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