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铜钱比银子更受欢迎
来源: 法制晚报
外国银元上的形象清代人不认得便起名“大髻”、“小髻”
穿越到古代,拥有什么东西最重要呢?房子,粮食,衣服?No!是钱!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有了钱,什么买不来呢您说~
所以呢,为了您能够顺利在清代北京生活,您首先要知道清代的钱是啥。
需要说在前面的是,清代由于包含了近现代,所以也包括了货币近现代化的过程,在您用钱的时候,请一定要分清时期哦~
大体来讲,清代的官方货币有四种,其中两种贯穿整个清代,另外两种基本上是晚清才有的。让我们分别来了解它们吧。
银子:白花花的银子,大家在各种电视剧里一定没少见到。清代大宗的交易,一般都是使用银子来计算的。在使用银子的时候,一般的单位是“两”,在“两”之下则有“钱”、“分”等单位,换算比例为1两=10钱,1钱=10分。
铜钱:铜钱这个不需要多说,我国古代几乎历朝都是以这个为主要货币的,在清代也一样,一般小宗的交易,都是用铜钱来计算的,而且因为跟银子比起来简单一些,所以更受欢迎。
清代的铜钱,由官方所造的叫做“制钱”,而各地也有私铸的铜钱,成色不一,跟制钱不一定等价。北京一般都用“制钱”,所以这里主要讨论制钱。制钱的单位一般为文,也就是一枚制钱是1 文钱,又将1000 文称为“吊”或“贯”。另外,清代还短暂发行过“大钱”,也就是面额比1文钱要大,如咸丰朝即有“当四钱”、“当五钱”乃至于“当千钱”。与制钱被称为“通宝”相比,“当四”到“当五十”的大钱被称为“重宝”,“当百”到“当千”的大钱被称为“元宝”。
清代日常生活,经常以铜钱进行交易,方便快捷。不过最为繁杂的是银钱比例。
在官方设定上,应该是以1两银子兑换1000文的制钱,但是民间银价和钱价一直在变动,各地价格也不同。以北京的价格来讲,大体清初制钱较贵,1两银子经常只能兑换800制钱左右;从乾隆朝中期开始,银价逐渐上升,在嘉庆朝已经打破1∶1000的比例;特别是在道光朝,因为外国贸易的影响,银价暴涨,1两银子甚至能换到2000多制钱,后来才逐步稳定;到了同治朝之后,直到清帝退位,1两银子兑换的制钱数一般在1100至1800间徘徊。所以,您要是想兑换银子和铜钱的话,一定要多看当时的银价,几乎每月都有变动的哦~
银元和铜元:一说银元,感觉就是民国大洋或者外国货币,但其实清代就已经有了这些东西呢~ 众所周知,清代的时候中外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外国人在与清人交易时,便会使用银元。说到底,“哪国的银子不都是银子”嘛,而且因为外国银元上有各种纹饰,清代有的人还专门喜欢用它。当然了,上面画的东西,清代人多数不认得,以至于给钱币上的某些欧洲国王起名叫“大髻”、“小髻”之类的…… 这种洋银元,在清初就流通于南方,北京也有一些,如著名的和珅和大人被抄家的时候,抄出的物品中即有“洋钱五万八千元”呢!
到了晚清,光绪十三年的时候,张之洞奏请朝廷允许铸造银元,之后全国各地便开始私铸,成色不一,形制混乱。到了光绪二十七年,朝廷正式发行自己的银元,每枚银元“重库平七钱二分”,也就是1(银)元=0.72两银子,后来又有了5角、2角、1角等面值,并且还有了作为辅币的铜元,规定1(铜)元=10 文制钱,后来又有了1文、2文、5文、20文等面值。
钞票:钞票即是纸钞。清代官方对于钞票的发行特别谨慎,似乎是借鉴了前面几朝的经验,一般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尽量避免发行钞票。具体说来,晚清之前一共发行过两次钞票,第一次是顺治八年,发行“钞贯”,用了十年左右就废止了。第二次是咸丰三年,当时大清风雨飘摇,迫不得已发行钞票,一种叫“大清宝钞”,即以制钱为单位的纸币,面值如250 文、500文、1000文、2000文等,后来还有50 千文和100 千文的。另一种叫“户部官票”,是以银两为单位的纸币,面值如1 两、3两、5两,乃至于50 两等。后来“宝钞”和“官票”都发生了贬值,所以在咸丰末年便开始清理,不再使用。
后来则是外国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如麦加利、汇丰、花旗银行等都发行以银元或银两为单位的钞票,清代人才逐渐认同纸钞。到了光绪二十三年,各地开始印制纸钞,光绪三十一年,朝廷设立“户部银行”,逐步发行“银两票”和“银元票”。
金子并非是官方规定的货币
金子并非是清代官方规定的货币,在日常生活中,也基本不作为货币在交易中使用。但是金子一直都属于贵重金属,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可以作为等价物或者某种价格的体现使用,日常生活中就算了…… 这就好比您出门儿吃碗面,一共20 块钱,您却从手上摘下一个金戒指要用它付款一样…… 清代人也会以奇葩视您的……
对的,清代有银票,还有钱票,不过银票和钱票都不是清代官方的纸币,而是一种私人的信用票券。换句话说,晚清北京城有知名的“四大恒”钱、银庄,他们可以发行自己字号的钱票、银票,只要盖上他们商号的朱红大印,便是以他们商号为信用源在市场上流通。但是因为它非官方,所以只能凭自己的信誉立足,并不确保万无一失,一旦钱票、银票或损或失,均不可挂失、补领,这也是人家钱、银庄的一个大宗收入源呢。
所以说银票这东西嘛……用也就用了…… 但是一定要小心哦!
1841年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66元
啊,什么,您问清代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其实吧,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 对于古代的物价,我们经常是以生活最基本品——大米作为中介物进行换算的,但是这种换算方法至少对于清代来说,并不是很适用的……
算了,让我们先用大米作为中介物算一下好了。
首先,我们在《中国货币史》中,可以得到清代每一个时间段的大米价格,其中有大米和银子、大米和铜钱,以及银钱比例的种种数值。从中我们可以查到,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时候,大米每公石合制钱2524 文,合银72.44公分,又知当年京城平均银钱比例为1两银子换1434文制钱。根据相关数据的换算,得出当年每斤大米售价为0.0151两银子或25.8文制钱。这一年,曾国藩正好在北京居住,其账簿内提及过买米信息,为“米百斤两千三百文”,即23文/斤,基本和换算符合。同时,将今日普通大米的价格以人民币2.5元/斤进行对比的话,最终结果为:在以北京城大米价格作为中介进行计算的前提下,1841年时,1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166 元,一文铜钱则相当于人民币0.097元。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清代其他10 个时间点进行同样方法的计算,结果如下:
年代 两/石大米 最终结果 文/石大米 最终结果 当年银钱比例
(元/两) (元/两) (文/两)
1684 0.87 431 604 0.625 850
1722 0.89 423 719 0.521 780
1737 1.01 373 853 0.439 800
1776 1.53 245 1347 0.278 900
1800 1.98 189 2750 0.137 不明
1828 1.96 191 2524 0.149 2500
1852 1.72 217 2914 0.129 1500
1873 1.75 214 2991 0.126 1782
1887 1.45 258 2311 0.162 1530
1898 2.42 155 3449 0.109 1292
九品官的月收入才合现在1200多元
也不用感慨清代物价之低……嗯,您说“通过大米换算得到的物价就是很低啊”?是的,但是我还没跟您说收入的问题呢……先看看当时京官的官方收入吧。清代京城文官的官方收入主要是本俸、恩俸以及禄米,另外还有一些补贴。除去补贴不算,再将禄米折算为银两(清代官方给禄米之定价一般比市面上的米价要便宜,这里姑且以道光二十一年曾经用过的每石1两3钱银子的比例来计算)。
品级 年俸银 年禄米 年总收入 换算
文正从一品 180 两 180斛 477两 6598.5元/月
文正从二品 155 两 155斛 410.75两 5682.04元/月
文正从三品 130 两 130斛 344.5两 4765.58元/月
文正从四品 105 两 105斛 278.25两 3849.13元/月
文正从五品 80两 80斛 212两 2932.67元/月
文正从六品 60两 60斛 159两 2199.5元/月
文正从七品 45两 45斛 119.25两 1649.63元/月
文正从八品 40两 40斛 106两 1466.33元/月
文正九品 33.1两 33.1斛 87.715两 1213.39元/月
文从九品 31.5两 31.5斛 83.475两 1154.74元/月
再比较一下当时其他职业的一般工资:
职业 每月收入 禄米 换算
闲散宗室 3两 每年42斛2 斗 877.45元/月
闲散觉罗 2两 每年21斛2 斗 522.62元/月
八旗高级兵种 4两 每年46斛 1077.62元/月
八旗普通兵种 3两 每年46斛 911.62元/月
轿夫(雇佣) 1000文 无 97元/月
一般家内男仆 500文 无 48.5元/月
一般家内仆妇 750文 无 72.75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