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说明卡该怎么写?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这么过来的

新浪艺术
来源:收藏杂志
日前,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个叫做《话画——说明卡片探索记》的展览。
这个展览探讨的主题,是介绍一件古画到底用什么形式的卡片来介绍更好。
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数十年来,为书画作品准备的说明卡片,在尺寸、材质、颜色、位置、用词、内容、翻译等方面,都尝试过各种改变。
20世纪60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卡片是这样的——

以手工绘红色线格,最右一行宽两倍,用粗大字体书写名称。
这种以手工与毛笔书写的早期说明卡,结构清晰、笔画隽挺。早期书画处的研究人员江兆申、傅申等,不乏书艺精湛的书画家,由此也留下了一些精彩的另类藏品。

▌江兆申先生墨书卡片

▌傅申先生墨书卡片
到了20世纪80至90年代,台北故宫博物院主要使用的是龙纹边框说明卡。这种龙纹说明卡,仍有少量完全毛笔书写的卡片,但字迹较小。后来则是除了作品题名以隶书手写外,其他说明内容则改以中文打字机完成,更晚则改换为印刷版本。

▌带龙纹边框的江兆申先生书迹

▌作品题名以隶书手写的带龙纹边框卡片

▌全印刷体带龙纹边框卡片
2000年左右,台北故宫博物院说明卡片取消了龙纹装饰,改用简单的方框,以求尽量放大说明字体,同时用词也更趋白话。近年来,利用电脑进行进行特殊版面设计,将中英文整合,在不抢去展件风采的前提下,以求以悦目的方式提供给观众与展件相关的重要信息。

▌龙纹边框消失

▌具有版面设计特征的卡片

▌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卡片
为了说明这种变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用倪瓒的画作作为例子。
1。元 倪瓒 《容膝斋》

▌元 倪瓒 《容膝斋》

▌20世纪60年代的介绍

▌20世纪90年代的介绍


▌今天的触控式说明卡
2。 明 董其昌 《仿宋元人缩本画及跋册 仿倪瓒林堂诗思图》

▌明 董其昌 《仿倪瓒林堂诗思图》


▌20世纪60年代的卡片


▌今天的电子说明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