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鉴赏|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关于圣诞节的艺术品收藏

澎湃新闻

关注

法国人要在平安夜午夜做弥撒、挪威人的圣诞节谨防女巫偷走家里的扫帚……在西方,不同国家的圣诞节各自有习俗,但大家都同意圣诞节是个有关聚会、温馨、灯光璀璨的日子。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有许多与圣诞节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通过他们可以一起追溯圣诞节的历史。

据《圣经》记载,约瑟带着怀孕的玛利亚与来到伯利恒,由于城中客栈住满了,他们只好在一间马棚中暂且安置,马利亚的产期已到,便在马棚中生下了孩子。圣诞节本是古罗马人的民间节日,罗马帝国时被纳入基督教体系,同时也在这一天纪念耶稣的降生。

《朝拜圣婴》雅各·科内利斯·范·奥斯坦纳

耶稣基督的诞生在早期绘画大师(Old Masters)的作品中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主题。雅各·科内利斯·范·奥斯坦纳(Jacob Cornelisz van Oostsanen)的作品《朝拜圣婴》(The Adoration of the Christ Child),体现了圣婴诞生时的情景。根据《圣经》里的故事,奥斯坦纳描绘了耶稣诞生时的马厩,而在四周奏乐的天使和环绕的来自各个阶层的人群表达了对圣婴耶稣的崇敬。这幅作品创作于1515年,中世纪末期与文艺复兴前期交接的时刻。这幅画的笔触与符号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浪漫的特质。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在政治和文化上有着至高的地位。早期的基督教会将不属于基督教传统的异教冬至庆典融入到了圣诞传统中。在这一时期教会认可的传统中,圣诞节持续十二天,从12月25日一直到主显节的1月6日。

由于宗教在社会和政治中的至高地位,中世纪与圣诞相关的艺术品大多是以耶稣诞生为主题的油画与装饰品。

这时期的艺术品主要为教会与权贵创作,比如这幅意大利艺术家佩鲁吉诺(Perugino)的《耶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是四幅描绘耶稣故事的具有叙述性质的小画,装饰在教堂祭坛底座上。

这个时期的圣诞节,普通的家庭用常青树装饰自己的房子、与邻居分享盛宴、向穷人施舍,并与亲朋好友交换礼物。人们交换的礼物常常是一些家家户户都有的农产品:苹果、鸡蛋、或是肥美的阉鸡。

贵族皇室们也热衷于互赠礼物。十六世纪后半叶在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以喜爱在圣诞节收到礼物而闻名。伊丽莎白一世甚至制定了规定,要求官员大臣们必须向大主教们赠予固定价格的圣诞礼金(40镑)。而她个人也会收到私人的礼物,比如1579年,由弗朗西丝·沃尔辛厄姆爵士(Sir Frances Walsingham)赠予的绸缎睡衣。

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圣诞节已经不止限于邻里街坊之间的互动,而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节日。

弗罗斯特集市(Frost Fair)是流行于英国伦敦十七世纪的圣诞集市,从1660年到1715年间进行了9次。每当泰晤士河冰冻的时候,商人们来到弗罗斯特集市支起帐篷、设立摊位,贩卖瓦制品、黄铜、青铜、铁之类的金属,还有玩具和一些小玩意儿。不同职业的人也来到此处寻求商机:厨师、面包师、印刷师傅、屠夫、理发师和咖啡师等……

Crèche一词意为“耶稣诞生场景”。这幅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的《耶稣诞生场景》(Crèche)虽然描绘的不是弗罗斯特集市,但也反映了十八世纪中期的西欧热闹的圣诞市集。这个繁茂的场景由超过200个物件组成,其中包括至少50个动物牲口和41个食物,这些物件被放置在一个巴洛克风格的绘制背景前。

《耶稣诞生场景》中,除了那些知名人物们 —— 头戴光环的圣婴耶稣、怀抱圣婴的圣母玛利亚、天使以及一旁的圣约翰 —— 很多其他的人物也侧面反映了十八世纪市集的繁盛。前景有着拿着乐器的乐手、戴着珊瑚珠宝的女子、餐桌前的厨师,背景有身穿土耳其丝绸的上流阶级、阳台上俯瞰集市的众人、手提野鸭的男子……

到了十八世纪,圣诞节交换礼物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习俗: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给上门的商人们赠送礼物、给穷人们一些节日施舍、给家里的仆人们一笔钱……

圣诞节互赠礼物的习俗更是进一步形成了“节礼日(Boxing Day,直译为‘盒装日‘)”。这是每年的12月26日(圣诞节次日)或是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节礼日源于上流社会家庭在圣诞节为仆人们准备盒装的水果和食物作为节日性的小费。也有一些人认为,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把装满了施舍给穷人的盒子放在教堂里,节礼日那天,这些箱子被收集起来分发。版画《营地里的圣诞节盒子 —— 1861年圣诞节》(Christmas Boxes in Camp—Christmas, 1861)就体现了互赠礼物的圣诞传统。

到了十九世纪,圣诞节在英国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在世纪之初,商人们普遍不认为圣诞节是个值得做生意的节日,而到了十九世纪末,圣诞节成为了一年中最盛大、最值得庆祝的日子,逐渐拥有了今日的规模。

许多人将这一变化归因于维多利亚女王。女王与出生在德国的阿尔伯特亲王的婚姻为英国增添了圣诞气氛,引入了许多来自德国的圣诞传统。在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结婚后,报纸和杂志会刊登皇室成员们围坐在圣诞树前庆祝圣诞的照片,这些图片呼应了阿尔伯特亲王在德国度过的童年。由于皇室在民众中强烈的影响力,圣诞节在英国群众中也迅速流行开来。

甚至,圣诞树在英国并不是一个圣诞节的固有装饰,而是在1840年后,阿尔伯特亲王与维多利亚女王结婚后,才从德国被带入英国的传统。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来自1858年的印刷物反映了圣诞树从砍伐到被带入家庭里装饰的过程。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圣诞索恩迷你屋完整而真实的体现了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家庭的圣诞布置。

从索恩迷你屋的布置可以看出,这时候英国家庭的圣诞布置已经与今天颇为相似了。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起居室”中,圣诞树正是那个最显眼的装饰,深绿色的圣诞树上挂着红白两色的装饰,伫立在房间的中心。墙体、窗帘和桌布也相应的换上了圣诞节的红绿配色。

索恩迷你屋的装饰也是基于一幅皇室夫妇庆祝圣诞节的版画。版画里,皇室夫妇与他们的孩子围绕在圣诞树前欢庆节日。正是这样的版画在英国的广为流传形成了圣诞节在英国的流行。

十九世纪中叶起,针对圣诞节而设计的商业模式逐渐兴起。到了二十世纪,圣诞节的商业价值被更进一步的开发。

来自伦敦地下电动铁路有限公司(Underground Electric Railways Company of London Limited)1924年的海报就体现了圣诞节的商业性 —— 海报上写着,“在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间完成你的圣诞购物,乘坐伦敦地铁”。这时,购物已然成为了圣诞节最必不可少的环节。

威灵顿·克勒斯科特(Warrington Colescott)1965年的画作《与齐吉的圣诞》(Christmas with Ziggy)讽刺了那些在圣诞节赚的盆满钵满的商人们。在这幅画里,商人们在餐桌上放浪形骸,与身边的情人调情。

商人们在餐桌上庆祝又一年的收获,而上流社会的妇女们,则带着仆从加入圣诞购物、挑选菜品、准备圣诞盛宴。当时的杂志,《哈泼斯周刊》(Harper’s Weekly)的印刷就体现了这一场景。

一直到今天,互赠圣诞贺卡一直以来都是圣诞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这张贺卡来自苏珊·杜尚(Suzanne Duchamp),她是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妹妹,画家让·克罗蒂的妻子,但她本身更是一位法国达达主义画家。画中描绘了花卉和烛台,更是在下方写了“带着爱(with love)”,在逐渐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体现了家人与朋友间的满满温情。

在西方,圣诞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在一些亚洲国家,圣诞节是互赠礼物的好时机。也许圣诞节对你来说存在着与众不同的含义,或甚至你并不庆祝圣诞节,但就像大多数节日的本质那样 —— 这是一个提醒我们给家人、朋友、伴侣多些关心,送去祝福的日子。时时刻刻惦念那些关心我们爱我们的人,这也许才是节日真正的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