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亚洲探险传奇
来源: 收藏杂志
17世纪——一个探索新知和拓展领域的时代。位居世界东边的明朝,历经万历之末到满州人入关前的纷扰不安,终至顺治皇帝登基建立清朝,传承至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之后,整个局势方逐渐稳定。在众多西方来客中,荷兰商人和使节团堪称是东西交流网域中的第一舵手,他们不仅向西方世界传递亚洲的知识与文化,也化身成为穿梭在东亚海域间的重要使者。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信誓旦旦往东行,他们极其幸运地觐见刚登基的顺治皇帝。这堪称是东亚转型前夕的重要事件。
特使团的管家约翰·纽霍夫后于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游记《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往鞑靼国谒见中国皇帝的外交使团》。书中,他提到朝拜的顺治帝是一个“年轻的男子,皮肤很白,中等身材……穿着像是用黄金织成的衣服”。
放眼世界,无论中国、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在17世纪这关键时刻,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崛起于海上以郑芝龙、郑成功家族为代表的新兴势力,更有破浪前来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西方列强。近日,展览“亚洲探险记——17世纪东西交流传奇”在台北故宫开展,以荷使出行成功觐见大清皇帝的旅程作为叙事切入的视角,联合多馆馆藏,共同呈现一段回荡于东西之间的交流故事。异文化的相遇、碰撞与冲击,让处于历史洪流,彼此凝望的各端点人们,一起记录那些虚实交错的故事。
尺寸:纵207.8 公分 横161.3公分
本幅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二度派遣使节团向清朝进贡乞市的图像纪录,绘于康熙六年(1667)。无论荷兰第一次(1656)或第二次(1666)出使,皆未能获许互市,然此行所收集的各种风土资料,却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的风潮。
约翰·尼霍夫(1618-1672)撰《荷使初访中国记》(法文版、英文版) 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藏 《荷使初访中国记》描述1655-165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派遣使团觐见顺治皇帝的旅程,多达150幅描绘中国地理、风俗插图呈现出清初大运河沿途城镇的样貌。虽然在绘制插画时,西方画师擅自融入许多欧洲人想象的异国元素,但出版后仍迅速被视为当时欧洲最信实的中国著述。书中的图像亦影响到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中国风”的艺术风格。本次展出页面为南京城景及南京琉璃塔。
17世纪中叶 (传)亚伯特˙艾克豪特绘《巴达维亚的市集》油画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尺寸:长 106 宽 174.5 公分画面中描绘的是印尼巴达维亚市集中的场景,果摊上挂着槟榔、摆着各式各样的热带水果,例如:芭蕉、椰子、红毛丹、凤梨、芒果、榴莲、芒果、杨桃……等等,这些水果被一一编号,其名称被列在右下角的清单上。画面中一名中国人正在市集上向摊贩购买水果。这幅油画作品被归属于亚伯特·艾克豪特的作品。他擅长描绘肖像和静物,同时他也是欧洲画家中率先描绘“新世界”并以此著名的艺术家,他曾在1636年到过巴西,绘制了当地的土著和物产。这幅作品据说可能是为了装饰东印度公司总督约安·豪德寇波的宅第所绘。不过画家本人并未到过巴达维亚,因此画中描绘的有着长指甲的中国人和印尼的土著应该是根据当时其他的视觉材料,例如铜版画和书籍中的插图等而来的。
▌异国奇珍
海外贸易对欧洲大陆的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荷兰商人在此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茶叶、丝绸、香料、瓷器等琳琅满目的异国奇珍,对欧洲人来说,俨然是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它们不但是贵族和中产阶级所追逐的时尚,更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形态,让阿姆斯特丹一跃而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特别是在荷属东印度公司成立并以印尼巴达维亚作为据点,在对华与对日的海外贸易取得极大成功之后,欧洲各国如英国、德国以及瑞典等皆相继成立各自所属的东印度公司,以期能在亚洲持续获利。满载着中国瓷器的荷属东印度公司商船“白狮号”沉船出水的瓷器标本,彷彿失落的记忆,一片一片地重建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外贸荣景。
尺寸:高44.1公分 口径20.8公分 底径13.2公分
尺寸:纵26.2公分 横18.4公分
本书主要介绍16-18世纪欧洲国家钱币,内共140余种。书内先绘各式钱币正反图样,继以文字说明,并辅有该国地理位置与政经情形的介绍。
尺寸:纵26.2公分 横18.4公分
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藏
尺寸:高4公分 口径28.3公分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尺寸:高 171.3 宽 79.5 深 4.5 公分
这件精彩的壁砖面板描绘着精致的中国风景——右上角的从天而降的观音端坐在一朵莲花之上,身后有着黄色的背光,各式各样的中国楼阁和人物被安置在如庭园一般的风景之中。该件壁砖面板原来应属一个更大的构图的局部,可能是为了装饰一个房间的室内。在17世纪末流行一种室内陈设的方式,即以大量的瓷器装饰在设有托架或漆板的墙面上。这些壁砖可能也具有同样的功能,为其拥有者在他与亲近的同伴进行交谈和喝茶的房间室内营造出一个充满着异国情调的中国风环境。
▌东方风情
当东、西方交会之时,中国又是什么样貌?《明人出警图》中的帝王形象,是东方君权的极致代表,然而精致文化的发展核心却不在京城。
尺寸:高58公分 径32.5公分
此幅题有甲寅(1734)年款,描绘苏州金阊一带贸易繁盛景况。画中引用西方透视,以水墨版为主并有加彩,在云朵、树丛等处仍可见仿铜版画风。
居于江南水网中心的苏州,因漕运发达,经济活络,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当地文人品赏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物质消费的通达便利,令苏州成为时尚指标,风气奢华。无论宅邸园林、古玩器用、当朝制作乃至于进口的舶来品,莫不以吴地好尚区别雅俗,亦造成市场上仿品充斥,此皆反映在文震亨《长物志》里。
17世纪以降的绘画风格亦纷然多元:有如沈士充的浪漫迷蒙,亦有董其昌纯化的形式;至明清易代,繁华落尽,艺术也成了失国之人的出口,就中不乏新颖的视觉元素。而战乱对江南造成的伤害,也看在行旅的外国人的眼里。
尺寸:高30.3公分 口径11公分 底径10.5公分
尺寸:长48.5公分 宽23.0公分 高49.5公分
此件18世纪日本山水莳绘橱,为清宫旧藏。清宫在各种器具的选用上,多参考晚明著作,《长物志》中便有日本漆橱。
尺寸:纵92.1 公分 横2601.3公分
本卷描绘明万历皇帝往北京北部天寿山春祭谒陵,展出帝王与随行段落。帝王头戴凤翅盔,身穿金色鱼鳞罩甲,肩部与手臂有龙首金甲片,是为戎服装扮。
▌寰宇交会
17世纪东、西方的接触与碰撞促成双方更进一步的理解与交流。对世界认知的改变、文化的互译,以及工艺品之间模仿和创造,成为交流过程中格外引人瞩目的。西来的地理知识,改变了中国人对地貌、交通的认知,也促成了呈现崭新世界观的寰宇新面貌。版画中的透视技法,体现了此时对西方绘画技巧的认识与应用,将东西交融汇于一景之中。而远渡至欧洲的中国景德镇与日本有田烧瓷器,一方面影响了欧洲、中东重要作坊的瓷器制作与发展,形成一股新兴的器用风潮;另一方面,其中的大型瓶罐装饰瓷,也成为欧洲宫廷、豪绅仕族家庭中最能展现经济实力的室内摆设,展现出别树一帜的时代风貌。
尺寸:通高52公分 口径20.8公分 底径21.5公分
荷兰国家博物馆藏
盖罐尺寸:高58公分 径32.5公分
觚形瓶尺寸:高43.3公分 径20.2公分
在欧洲风行的日本彩瓷市场占有率更大的,是一种具有更大胆的装饰风格,被称为伊万里瓷的贸易瓷。伊万里瓷调色盘的基本色为蓝色釉下彩、红色和金色皆为釉上彩,有时还辅以其他珐琅。其特征是使用大图案装饰覆盖,因此几乎看不到瓷器的白色表面,在风格上与柿右卫门明显不同。伊万里瓷的价格较低,风格独特且极具装饰性,因此在欧洲非常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