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河南青铜器造假村1/3农户从事文物高仿 年销售过亿

半月谈

关注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烟涧村中,一群外表普通的农民,都是身怀绝技的青铜器制作高手,足以乱真的仿古作品甚至远销欧美。

1/3的农户从事文物高仿

年销售过亿元

国宝帮亿万财富的来源地,河南洛阳市伊川县烟涧村是中国青铜器“造假”重灾区、集散地。

这个中原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烟涧村中,一群外表普通的农民,都是身怀绝技的青铜器制作高手,足以乱真的仿古作品甚至远销欧美,让文物收藏界和鉴定界十分头疼。

这个以青铜器加工为支柱产业的村庄,有1/3的农户都生产仿古青铜器,年销售额1亿多元。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城南约16公里的烟云涧村,一度是个让文物收藏界和鉴定界十分头疼的地方。这个以青铜器加工为支柱产业的村庄,有1/3的农户都生产仿古青铜器,年销售额1亿多元,部分产品工艺精湛、惟妙惟肖,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小小的烟云涧村如何走上了青铜器仿制这条路?它的产业又将走向何方?

源远流长:青铜器仿制天时地利

沿着伊河一路向南,途经多处古代遗址,在陪同者关于此地传说故事的讲解中,被莲花山、九皋山、惠明山三面环抱的烟云涧村出现在眼前。一尊近两米高的仿古洛阳鼎端坐村口,街道两侧“青铜坊”“周鼎仿古工艺”等招牌依次排开,营造出与周围村落迥然不同的气氛。

“这儿是全国最大的青铜器生产加工基地和青铜器产品集散地,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馆长方长站的言语中流露出一股骄傲。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村民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如今烟云涧在全国颇有名气。

当外界惊叹于烟云涧青铜器之精美时,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青铜铸造业源远流长。据出土文物考证,烟云涧青铜器手工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早在夏、商、周时期,伊川烟云涧到九皋天室山一带就被王室列为祭祀天神的宝地,而烟云涧是青铜祭祀礼器的重要制作铸造地。

岁月更迭,青铜铸造技艺一代代传承。根据方氏家谱,明清时期烟云涧就有仿制青铜器的记载,但未形成规模,只以祖传手工艺流传。方长站称,他已是烟云涧仿古青铜器手工第16代传人。

当地政府部门掌握的资料显示,目前兴盛的仿古青铜器制作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萌芽的。“1963年前后,有村民在家秘密制作仿古青铜器,主要产品是4寸、6寸青铜镜,15公分左右的佛像。”伊川县葛寨乡政府一名负责人介绍,当时的制作方法非常原始,工期也很漫长。

在较早从事仿古青铜器制作的几名老师傅口中,烟云涧重拾青铜器技艺是受外界启发。当时隔三岔五有人到村里收购老物件,村民手中都没有,却由此得知一个重要信息——老物件有市场。联想到烟云涧的历史渊源,有村民动起了脑筋,潜心琢磨已多年无人问津的青铜器制作方法。

“咱没有古董,做点仿古工艺品应该有人喜欢。”64岁的周书欣说,他小时候就看村里的叔伯大爷捣鼓青铜器,后来自己也成了很受推崇的师傅,初衷只是想多少挣点钱,干这行应该比种地强。

到上世纪80年代,学习仿古青铜器制作的村民越来越多,烟云涧的青铜器制作逐步公开化,相继出现几个作坊式的小企业。1995年,烟云涧村仿古实验厂成立,带动15户村民联合生产,并引进了现代电动工具,青铜器生产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时至今日,烟云涧村800多户人家中,已有257户从事仿古青铜器加工,从业人员近900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900万元,拥有公司型企业34个、百万元产值以上的厂家店面18家,成为全国知名的仿古青铜器制造基地,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在一些媒体报道中,烟云涧被视为造假重灾区。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烟云涧出产的某件仿古青铜器,由于太过逼真,文物专业人士都看走了眼。而烟云涧的仿古青铜器从业者,也被不少人当作造假文物牟取暴利的投机者。

采访中,烟云涧的多名从业者对此表示深感委屈。“最早发财的是二道贩子,一个铜镜我们卖一两百元,他敢卖一两千元。”方长站说,他初期是背着二三十个铜镜到处碰运气,东西也能卖出去,但挣不了多少钱。后来中间商越来越频繁地到村里收购,一个个显得意气风发,当地人花了很长时间才知道,中间商是把东西当古董卖。

直到今天,方长站拥有全村规模最大的青铜器企业之一,按他的说法,“挣的还是一点工钱”。“大部分按利润5%到10%的价格卖给批发商,批发商怎么卖、卖给谁我就不知道了。说我们造假,卖假古董,真是有嘴说不清。”

除了造假的争议,烟云涧青铜器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一份葛寨乡政府撰写的报告显示,烟云涧青铜器产业在经营管理、资金筹措、生产工艺装备、产品包装与品牌宣传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短板,至今未真正培育出有特色的示范龙头企业。

以产品包装与品牌宣传为例,烟云涧青铜器从业者注重商品销售,不关注商品文化、品牌的培育,导致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业内人士认为,简陋的包装和销售环境使青铜器的文化内涵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也不利于自身品位的塑造。

对烟云涧的一批老师傅而言,还有更大的隐忧萦绕心头。

“量一大,活儿难免就会粗糙,这是伤根本的大忌。”周书欣说,烟云涧之所以挣得名气,凭的是老一辈的精湛工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傅直言:“你看他们做的东西,厂大了有几个活儿好的?有的扫一眼就能看出比例不对。”

目前,烟云涧产品有包括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复仿制品、人物造型和工艺品三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大到高16米、重几十吨的,小到5厘米高、0.15公斤重的,都难不倒能工巧匠。“天子驾六”“马踏飞燕”等微妙传神、栩栩如生的青铜作品,令无数爱好者折服。

然而,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批量化生产,当地人曾引以为傲的精湛工艺正面临挑战。手工精雕细琢很费工夫,为赶订单工期,一些企业会放宽标准。同时,越来越多人投身青铜器行业,受天赋、能力所限,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周书欣最担心的还是传承问题——许多年轻人对青铜器行业不再感兴趣。青铜器制作不仅考验脑力,还是体力活儿,年纪大一点的从业者几乎都有颈椎病、腰椎病等职业病。周书欣的儿子虽然继承了父业,但常常萌生退意,想要改行,他觉得既辛苦又不赚钱。

当地政府部门表示,将正视烟云涧青铜器产业面临的各种问题,逐步强化政府在青铜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从政策、机制、融资渠道等多方面强力支持烟云涧青铜器产业发展,并重点推进青铜器产业园区项目。

未来烟云涧将走向何方仍未可知。对村民来说,祖先留下的青铜铸造传统,就是他们最好的安身之本。

作者: 双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