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换新颜 广州永庆坊聚文创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大洋网讯 两百多年前兴盛一时的十三行,至今仍是热闹非凡的服装批发集散地,现在各家商户门面统一换了装潢,安装了新雨篷,连脚下的人行道也是刚刚铺过……恩宁路上的永庆大街,现在有了新名字——永庆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来到这里,探访李小龙祖居、感受西关风情。
根据《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年)》,到2020年,计划推进城市更新规模85~100平方公里。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等主要采取微改造的方式,实现空间的活化利用。专家认为,“微改造”为旧城更新找到新的可能性,让更多公共资源进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也撬动资本进入,与当地居民一起寻找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十三行:美好环境获商户点赞
历史悠久的十三行,清代曾是中国盛极一时的对外贸易中心。如今仍然是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每日进出货物上千吨,人流量达十万人次,服装远销海内外。
十三行微改造项目是2016年广州城市更新项目,目前已经完工。整个工程包括对十三行地区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基础设施等方面专项整治,提升该地区整体形象,以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整治范围包括人民南路、十三行路、康王路、桨栏路围合的区域,覆盖范围约7.1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6200万元,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

十三行周边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十三行商圈的故衣街、杉木栏路、十三行路、桨栏路、和平东路等地走访,看到两旁的建筑大多被重新粉刷了颜色,商户门面统一换了装潢,安装了新的雨篷,连脚下的人行道也是刚刚铺过的。在十三行路经营展架生意的翁先生告诉记者:“我是亲眼看见微改造带来的变化的,外墙做了整饰,加了装饰护栏,政府给每一家商户加装了雨篷,统一了店面外装饰。整条街的商铺看起来整齐多了。”令翁先生感触最深还是街区内新建了一个大型垃圾转运站,“之前,周围的垃圾都是随便堆放,很臭的。现在新建了一个大型垃圾转运站,街道所有的垃圾都会集中到转运站,统一由专车运走,并且还带自动清洗。环境干净、整洁多了。”
杨阿姨在和平东路经营水果店有十余年,她告诉记者:“我们以前也住在这里,现在全家搬去芳村了。以前这周边的楼都很破旧,有些还是危房,尤其是电线到处乱拉,搞得环境很差。”实际上,本次微改造的一种重要工作就是“三线下地”,杜绝街区内蜘蛛网式的各类电线、电缆,而且每家商户门前还新换了有机玻璃的电表箱,将外露的电线隐藏到了墙里。
在十三行路做了十余年生意的刘先生说,改造前,门前的地铺的是普通小地砖,路面很不平稳;周围的电线外露;交通也比较混乱。经过改造,先换了路面地砖,之后换了新的有机玻璃电表箱。现在周围的环境更加规范了,“真的变样了,感觉更好了”。
永庆坊:老城区开时髦手账店
记者来到恩宁路中段的永庆坊,街区内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拍照、喝咖啡、参观李小龙祖居,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样年轻的是万科集团永庆坊项目运营总监吴璐昕,她记得一年多前初次来到永庆大街时的情景:第一天过来根本找不到厕所,满地泥泞,项目部所在地是区域内质量最好的一栋楼,但还是感觉摇摇欲坠。
与十三行微改造全部由政府投入不同,永庆坊项目是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的一个试点,以“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形式实施修缮维护,采用BOT模式,通过公开招商引入万科集团建设及运营此项目,并给予其15年经营权,期满后交回给政府。吴璐昕告诉记者:“万科是带着改造方案去投标的,当时政府手中有产权的房子是59套,我们就做了59套修缮的方案;与此同时,街区内仍有12户原居民。”她还表示,万科计划在这个项目投入1亿元左右对房屋进行修缮、增加街区的公共配套等,经过测算要12年半才能收回成本,“这对万科和政府都是一种新的尝试,目前项目的招租率已经超过87%,周末和节假日的人流量估计有3000~5000人左右,人气渐旺。”

永庆坊街景图。
为老街区注入新活力,带动整个老城的更新,是政府、开发商和市民共同的愿望。能聚集人气的文创类商铺成为永庆坊招商的重点,袁小姐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永庆坊内开了一家手账店,她告诉记者:“手账是一种类似日记的东西,除了文字外,还使用很多印章、火漆、漫画等来表达,近来年轻人中很流行。”之所以看中这里,袁小姐说:“这里旺中带静,距离上下九、地铁口不远,有一定的人流量;而且地处西关,文化氛围浓郁,加上租金比较合理。”
现在的永庆坊,24小时有保安管理,每天定时有人负责公共区域的卫生,街区内还多出很多绿化和公共空间。吴璐昕表示:“我们不向原居民收取物管费;在改造和修缮过程中,我们是在做减法,拆除了原来街区内的不少违建,但并没有增加任何面积,改造后的整个建筑面积是减少了。”
旧城更新计划
根据《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年)》,到2020年,计划推进城市更新规模85~100平方公里,计划实施完成城市更新规模42~50平方公里。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中心城区国企旧厂房,主要采取微改造的方式,实现空间的活化利用。该《规划》还提出,包括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在内的中心城区,要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充分利用广府文化及近代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实施城市老旧社区“微改造”,加强文化特色风貌营造,吸引高端服务产业项目进驻,为城市绿地、公共空间、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打造城市名片。
列入2017年广州城市更新项目的历史街区微改造主要有:恩宁路、泰华社区微改造项目,逢源街微改造项目,多宝街微改造项目,昌华街微改造项目,岭南街微改造项目,沙面街微改造项目,华林街微改造项目,人民街大德中小区微改造项目等等。
文:广报记者 杜娟 赵方圆 图:广报记者 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