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敦煌流失的经书何时才能回家

新浪收藏

关注

来源:艺术商业

110年前,1907年6月的一个傍晚,满载24箱经卷和5箱佛画的一支驼马队悄然离开敦煌。此后,敦煌文书流散“他乡”。

即将于今天举槌的日本奈良古龙会拍卖“中国古美术”专场中一件国宝级唐代大中十年(八五六年)的《敦煌经》引起了小艺君的注意。这应该是20世纪初期被抢走和盗走的敦煌经卷之一。

敦煌经卷亦称敦煌文书、敦煌遗书、敦煌卷子,是指在中国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出土的4—11世纪多种文字的古写本。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了4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和拓本文献,总数约有6万件,其中90%以上为佛教经典——敦煌写经。

此次上拍的《敦煌经》就作于大中十年(八五六年),是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三篇,《瑜伽师地论》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瑜伽师地,意即瑜伽师修行所要经历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称《十七地论》。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由于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合点,一批批宗教信徒,随着商路的开通,纷纷云集在敦煌,促成古代敦煌成为各种文化和宗教的汇聚之地。

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年代,佛教的日益盛行使佛经的手写本供不应求。到寺院捐献抄经的善男信女并不是人人都会书写,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亲自抄写,所以很多人就去买抄好的佛经,由此催生了中国书法史上最大的书法群体——经生,也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书法流派——写经体(也称敦煌体)。

敦煌写经始于西晋、扩于北朝、盛于隋唐、终于五代、宋初。这是中国书法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敦煌数万件写经中,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俱全。敦煌“写经体”书法,在书法风格上大致分为三个演变阶段,即“魏晋写经书体由隶向楷的初级演变”,“北魏到隋初写经体从隶书形态中蜕变出来”,“敦煌写经体向唐楷的成熟演变”,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佛教经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详实的记录了中国书体演变的历史样本,是中国书法史最珍贵的历史资料。

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被发现后,由于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文物的价值,腐败的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造,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而此次上拍的《敦煌经》就作于大中十年(八五六年)。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将大批文书藏于洞窟之复室中,然后砌一泥墙于外,并于其上绘画,以此作为伪装。

密洞中,所藏遗书以佛教典籍最多,还有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方志、图经、医书、民俗、名籍、帐册、诗文、辞曲、方言、游记、杂写、习书,成为多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据和补充参证,其主要部分又是传统文献中不可得见的资料,价值尤为珍贵。

百余年前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文献,价值独特。敦煌遗书和文物的散失却对中国文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也客观却推动了东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在中国第一个敦煌学博士后刘永明眼里,正是由于敦煌文书,让今人的视野回归到了千年之前,可以直接和古人对话,面对面地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从而更能准确地把握民族文化。

随着古代书画和古籍善本价格逆市持续上涨,《敦煌写经》的价格也出现明显升势。在内地拍卖市场上,1997年嘉德公司就开始拍卖《唐人写经》。敦煌写经的拍卖始于1999年,在那一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中,曾以82500元拍卖成交过一件《唐敦煌写经残卷》。

十几年前的《敦煌写经》的成交价格多在十万元以内,而到了2016年时,内地拍卖场上《敦煌写经》的价格已经升到了几百万元一张。如今,拍卖市场里这种上涨趋势似乎还没有停止的迹象。

此外,本专场中与《敦煌经》一同上拍的还有一件唐代《大明度经》(额)

敦煌经卷的流失,是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代表和缩影。而百年敦煌文书的沧桑史,折射着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百年历史。无论最终的拍卖结果如何,小艺君都不禁想问一声:敦煌流失的经书何时才能回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