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霍克尼的《我的观看之道》
《我的观看之道》是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撰写的一本艺术类书籍。不同于《隐秘的知识》和《图画史》,《我的观看之道》是一本带有自传体的回忆记录,将他的人生经验与艺术创作交织于一体。此前,对于他的前半生的人生阅历,霍克尼曾经撰写过一本《我的早年经历》;而《我的观看之道》则是对他后半生人事经历与艺术创作的回顾,是对《我的早年经历》的延续与发展。
因为回忆气质的自传往往立足于人事变迁,阅读起来不免有松散的感觉,所以霍克尼把他关于如何构思与艺术创作的一系列事件,以“观看之道”作为行文脉络将它们串联起来,使观众能够了解霍克尼后半生对艺术认识与思考的演进。在该书中,霍克尼记录并反思他人生中遇到的各种艺术现象与艺术事件,而且其视角具有独特性与反思性。
霍克尼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少年时恰逢“二战”,家庭中人文主义的文化熏陶,使得他的性格中既有孩童般的好奇纯真,又有探索未知的实证冒险主义精神。他年轻时曾在皇家艺术学院学过绘画,后来又向美国艺术家汉弥尔顿学习“波普艺术”。而“波普艺术”多以普通人日常用品为画面表现对象,以设计拼贴的方式制作画面,呈现出通俗、低廉、量产、流行、传播、冷漠的特征,其艺术特征与“二战”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密不可分。霍克尼在艺术生涯的较长一段时期将“波普艺术”的养分融入到画中,但他不希望自己简单地被众人当成一位模式化、类型化的艺术家。
在书中序言里提到,“从1978年起,自然主义的再现艺术越来越让霍克尼感到束手束脚,其限制和许多缺陷越来越让他不耐烦。”霍克尼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发现艺术不应该割裂成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两种泾渭分明的艺术,进而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抽象艺术,再现不是对外部世界的简单复制。”再现即便是有风格区别,其基础建立在艺术家的感知、艺术概念的假设与惯例上。
在《我的观看之道》一书的开始,从接触艺术图像的复制与再现出发,到创作戏剧《浪子生涯》、《魔笛》等舞台布景设计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霍克尼发现并寻求解脱出原先对于艺术的固有认识。霍克尼首先从其学画的经历出发,提到复制与印刷品在绘画传播中的功用,尽管印刷品永远无法达到原画的品质,但不同质量的印刷品,客观上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画面诠释。印刷品通过复制,将艺术的信息与力量传达给更多人,并对艺术产生反应。对艺术的品读则涉及到观看问题,观看除去是对空间的反应外,还是对时间演化的认识。
之后提到新兴的图像媒体,如照相机、打印机、传真机、电影、电视等,对于普通人视觉观看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上这些新图像媒体,几乎是借助文艺复兴的绘画原理呈现图像的,而且也出现“风格化”的迹象。直到1984年,霍克尼看到一件中国18世纪的卷轴画,意识到欧洲视觉观看传统之外,还存在着不同的观看传统。在相机式的观看空间中,观众的位子被定死,与景观之间的距离被拉大。这样对于观看空间的发现,使得霍克尼意识到再现的冲动的本身,就带有可以感知的某些独特体验。
1974年,霍克尼为格林德本歌剧院排演的歌剧《浪子生涯》做舞台美术设计,通过英国画家贺加斯版画《博士透视法》而获得启发,在舞台剧布景的设计中,开始突破空间描绘中的写实主义。霍克尼意识到舞台布景中抽象形体会显得空洞无物,此时应当引入绘画元素,这一引入突破以往对空间与自然主义的看法。1975年,霍克尼在纽约火岛阅读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冰激凌皇帝》,由此启发以新的观看方式创作绘画。1976至1977年间,霍克尼创作了一套由20幅版画组成的《背蓝色吉他的男人》系列组画,这套作品创造性地将抽象艺术与自然主义艺术融合起来,又不乏精细化照相式的写实。1978年后霍克尼搬到阳光明媚的美国加州生活,其绘画色彩变得明亮鲜艳,笔触也轻快灵动起来,夸张、抽象变形中略带写实。3年后的中国之行,霍克尼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微妙美感,并发觉作画时心、手、眼三者的全力配合关系。之后通过相机作画的实践,让霍克尼重新思考“立体主义”的观看之道,继而反思意大利式歌剧舞台本身就是一个盒子型的错觉主义剧场。他意识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是写实的,毕加索只是希望观众能以更多方向,并以活动的视觉角度去观看对象,霍克尼则点出其绘画潜在的时间因素,进而开始质疑“自然主义”与“立体主义”两者间哪个更为真实。“自然主义”的观看之道也出现在摄影中,因为是钥匙孔视角和构图边界的存在,摄影(包括立体摄影)将观众排除在空间之外,只有在观看者被固定在某一点上的时候,其错觉效应才会成立,霍克尼的创作要对抗的,恰好是存在已久的构图边界。
霍克尼也以艺术家的视角,审视绘画与理论的关系。他认为绘画工作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而理论是事后的构筑。绘画中半有半无的意识引导着绘制下去,艺术创作的欢愉,与描绘的冲动,艺术就是内心之眼,也是人性的一部分。霍克尼借此也谈到人性的问题,认识到墨西哥人对待生死的观念与西方基督教文明下的观念有冲突,只是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很不一样,但并非只有唯一的答案。
应该说霍克尼的后半生饱经沧桑,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ipad出现的时代,他的艺术创作门类繁多,绘画材料工具也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我的观看之道》不仅展现了他对艺术人生的总体回忆,也寄托了他对艺术的赤子之心。他围绕着观看与艺术语言,展示当代艺术家的批判性见解,及对艺术的深深思考,还有对绘画改变世界的坚定信念。
文/李芳(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