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逸仙华夏文化传承基地暨真趣园非遗手工传艺坊揭牌

新浪收藏

关注

2016年10月24日上午,“逸仙华夏文化传承基地”暨“真趣园”非遗手工传艺坊在北京市赵登禹学校正式揭牌。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北京市委主委傅惠民,以及来自民革北京市委、丰台区统战部、丰台区教委、民革丰台区工委、北京市赵登禹学校、93号院博物馆的领导、嘉宾、非遗传承人及学生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揭牌仪式。

在揭牌仪式上,民革丰台区工委首个“逸仙华夏文化传承基地”,正式落户由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和93号院博物馆共同建设的“真趣园”非遗手工传艺坊,将以各类非遗作品和非遗项目为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走进校园,打造校园内的非遗博物馆。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校内师生、社区群众提供近距离接触非遗、感受非遗,通过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继承中山先生“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要求,按照民革中央社会服务精准化文件要求,在民革北京市委的领导下和中共丰台区委统战部的支持下,民革丰台区工委积极探索社会服务创新形式,整合民革党员中的行业资源和社会公益资源,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推出“逸仙华夏文化传承基地”模式,在校园中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更将进一步以基地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衔接,服务基层群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首个“逸仙华夏文化传承基地”将以赵登禹学校和93号院博物馆联合建立的 “真趣园”非遗手工传艺坊为基础,通过展览、讲座、互动参与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基地落成后,每年将策划举办四个专题展览,开展多场非遗体验活动及学生专题互动课程,并面向社区百姓开放。

作为“真趣园”非遗手工传艺坊正式揭牌后的第一期展览,在主题为 “非遗百工,工匠精神”的展览中,展出了包括国家级、北京市级、北京市各区区级近30个传统非遗项目的百余件代表性手工艺作品。以此来体现“百工”之内容丰富,涵盖广阔,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最为全面的展示。与此同时,通过将诸多民间艺人、非遗传人的代表作品汇集在一起进行展览,也充分体现出“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中国工匠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从小培育他们的工匠情怀。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1日。

相关介绍: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

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建校于1951年,原名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后更名为北京市赵登禹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秉承“爱国、求知”的校训,经过多年努力, 教育教学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连续九年获得丰台区“教育教学优质校”的光荣称号,现一校三址。

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逐渐提炼出了“精致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坚持精致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真实、扎实的课堂教学,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对待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抓实每一个环节,关注每一个细节。

学校多次被评为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市十佳法制工作学校、丰台区科技先进校,是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校、北京市京剧进校园试点校、北京市艺术特色校,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30余种,其中体育、京剧、合唱、美术特色社团,已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名片。

93号院博物馆

93号院博物馆座落在有着 500 多年历史的首都文化核心区——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于 2014 年 6 月建成开馆。93 号院博物馆以“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主旨,以“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为目标,通过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架起了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并致力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播,让传统非遗文化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