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中的活态文物:双孔连体御窑

扬子晚报

关注

苏州相城区政府历时两年多打造的全国独家以“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博物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昨正式开馆。该馆位于阳澄湖西路95号,馆藏的1439块明清年间珍贵文物金砖,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其神秘的面貌。

御窑金砖因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故称“金砖”。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建造紫禁城,从朝廷派遣官员到苏州监制金砖。其中,苏州陆慕镇的黄泥最为优质,“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适宜制坯成砖,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所以永乐皇帝赐封陆慕砖窑为“御窑”。烧制一块金砖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一系列流程,共29道工序,要一年时间,以至于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根据祖先传下来的规矩,生产金砖全靠手工,每一道工序都是人工操作。

2006年,国务院将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陆慕御窑址又被省政府列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就是在陆慕御窑址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

主馆分成“开物”、“成器”、“致用”三个篇章,将御窑金砖的不同历程完整展现出来,层层递进,完美诠释了御窑金砖从苏州阳澄湖畔的地域性物质原料到王朝最高殿堂基石的整个身份转变过程。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的总设计师刘家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他主持设计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走进博物馆的大门,信步于绵长的青砖廊桥之上,可见水塘碧波盈盈,芦草交相掩映,恰到好处地还原了古窑村质朴、天然的村野氛围。

“活态文物” 双孔连体御窑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不远处的天空中,两根高高矗立的烟囱格外醒目,那就是整座博物馆的核心灵魂——双孔连体御窑。这座古砖窑从清朝晚期开始投入使用,始建年代要更早一些,砖窑拱形门尚保留历年维修的痕迹。时至今日,窑火未断,是国内少有的“活态文物”。

“金砖备供库储颁,宫庙需材岂等闲。匠做初成惊国变,可堪流落到人间。”馆内陈列的一方方稳重而厚实的御窑金砖,见证了明、清王朝和中国历史数百年的荣辱与兴衰。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马义

原标题:这里是全国少有的“活态文物” 苏州“金砖”博物馆里至今窑火未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