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的盛宴:维也纳多瑙河旁的圆舞曲

新浪收藏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蓝色多瑙河》的乐曲声如泣如诉地静静流淌,流进人的心里,令听者如痴如醉,不知今夕是何年。迷离惆怅的乐曲声中,一座音乐的大门徐徐打开,引领人们走进美妙绝伦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在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总会有悠扬的乐曲声不时传出,路过的人都情不自禁地驻足聆听。

是天籁之音,抑或是人间杰作?笙月阵阵,如同一场欢乐的音乐盛宴,随时准备接纳南来北往的知音人。一批批人潮涌进,朝圣般怀揣着希望而来,满心愉悦地携带着收获而去。音乐盛宴结束的钟声永不会敲响,因为这里是音乐的故乡。轻松、惬意、享受,是维也纳对人类的馈赠。

千年的古城,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文化、艺术和旅游,是维也纳竖起的三面旗帜。维也纳曾是奥匈帝国的首都,帝国的繁华如梦,昙花一现般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中,但昔日首都的豪华气派尚存。

古典厚重、辉煌耀眼是这个城市的主旋律。如今,维也纳不仅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家各行政机关均聚集于此。它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这里设有办公机构。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标志性建筑往往也成为这个城市最主要的名片。

提起雄伟、高耸的埃菲尔铁塔,时尚之都——巴黎自然会浮现在脑后;而看到象征自由、民主的自由女神像,心早已踏上繁华之都——纽约的土地;当华灯齐放、色彩缤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在你面前闪烁时,动感之都——上海已近在眼前。
登上山顶,放眼维也纳的全景,市区内高层的房屋很少,大多为具有巴洛克、哥特式和罗马式特色的建筑群。而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圣斯特凡大教堂都是维也纳最重要的象征。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多种建筑风格完美糅合,搭配得恰到好处而丝毫不觉突兀,神圣而庄严,时刻保持宁静肃穆的氛围。

如果说教堂是净化人心灵的地方,那么歌剧院便丰富和提升了人们生活的内涵。

它由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堆砌而成,在灯光照射下散发出金碧辉煌的色彩。

各处教堂建筑风格迥异,但都没有脱离古老庄重的范畴,它们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与周围的华丽住宅区协调配合,相得益彰。
歌剧院是艺术传承的最佳场所,漫步在这音乐的殿堂里,无数音乐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冲击着人们的耳膜。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音乐节都曾在此度过一生中或低落、或辉煌的音乐生涯。

维也纳因他们而举世闻名,他们的故事因维也纳而传诵至今,维也纳人给予了他们崇高的礼遇。如今,他们的雕像遍布整个城市的每个角落。

约翰·施特劳斯
很多街道、礼堂或会议大厅都因这些音乐家的名字而蜚声海内外。而他们曾经的居所和墓地,也成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或执著狂热的音乐爱好者参观、凭吊的场所。

莫扎特之墓
对于这些优秀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维也纳人拿出了极大的热忱予以宣传和保护,建造了世界上最豪华壮丽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建立了高水平的交响乐团。

金色大厅更是无数音乐人心中的圣殿,在这里,无数动人心弦的音符婉转倾泻,回旋上升,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每年1月1日在这里举行的新年音乐会,成为全世界爱好音乐的人们关注的焦点。“音乐之都”的盛名不胫而走,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自古以来,城市的功能除居住、休闲外,最重要的是防御保卫的功能。
维也纳这座既古老又现代化的城市防御功能弱化了许多,却还沿袭着以往的习惯,城市分层布局,格局严整,为本已充满吸引力的维也纳平添了无数动人的景致。

维也纳市区面积达415平方公里,由内城、外城、郊区三部分组成。

一环之内为内城,庄重的政府机关和风格鲜明的历史建筑物多分布其中。这里街道狭窄,呈环形围绕,两旁树木繁密,低矮的灌木丛参差不齐,竞相生长。

很多街道由鹅卵石铺就,高低不平有序排列着,在林荫的遮蔽下,看上去清凉可爱,总让人忍不住要脱掉鞋袜,赤裸双脚在上面行走,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会由足底上传至全身,燥热之感顿时烟消云散。足底穴位密布,不知道哪块小石头会触动你敏感的神经,身心突然得到释放和轻松。

一环和二环之间是外城,这里多为繁华的商业区和错落有致的住宅区。

二环之外为城郊,东南两面是工业区,西郊坐落着众多幽静的公园、美丽的宫殿和别墅,一直延伸到远方的维也纳森林,织成了一条动人的绿色丝带环绕着维也纳小城,平抚着人们躁动的灵魂。

阿尔卑斯山下,有这样一座城市,它因音乐而优雅迷人,因多瑙河而灵动异常,因古建筑群而宜居宜看。上苍独具慧眼选择这里,或许是为了创造一个完美的奇迹。

(文章来源:artv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