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少其和广州艺博院:作品捐赠数量与质量名列前茅

金羊网-新快报

■赖少其拜访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左起:阮波(著名作家)、曾菲、胡洁青(老舍夫人)、 赵少昂、赖少其

■剑叶洒金花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赖少其书法 木石斋
“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艺博院。”艺博院首任院长卢延光动情回忆:
赖少其最早提议建广州艺博院 作品捐赠数量与质量名列前茅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麓湖边上的广州艺术博物院是南粤名城一大特色鲜明的文化机构,其最大亮点便是,为九位画界、文艺界名流各建了一座纪念馆,典藏着各自毕生的杰作,艺术意义不可谓不标高。而要说起建造广州艺博院的缘起,赖少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没有赖老的倡议与努力,就没有广州艺术博物院。”该院首任院长卢延光回忆起诸多感人往事,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慨。
回到广州次年便提议捐作品建美术馆
据《木石魂——赖少其传》介绍,早在1987年,即他从安徽回到广州的第二年,赖少其就曾向广州有关方面领导提出,愿意将他多年的作品捐出,并建议广州市政府为本地众多名画家建一座美术馆,以永久陈列并展出他们的作品。
到了1993年,还在越秀山顶的广州美术馆馆长卢延光收到时任广州市委相关领导的一份批示,批示的内容针对的是赖少其写给张书记的一封信。“这封信不长, 没有多少字,赖老只是要说想把自己的画作捐给国家,建议市政府创建一座羊城美术馆,收藏他及其他老画家的作品。”正是赖老言简意赅的这封信,决定了一座全 新的美术馆将在广州拔地而起。
卢延光看到这封信及市领导的批示后,触动特别大。那时,广州美术馆虽然馆藏厚实,但收藏及展示的条件实在严重滞后,他虽只做了一年馆长,但也认识到美术馆 面临着发展的掣肘。再加上赖老恰逢其时的建言,被这位前辈的热忱与奉献精神所深深打动,卢延光决定着手做成这件事,以圆前辈心愿。
但到底该如何办成这件事,卢延光起初心里并没有底。为此,他首先邀请原广州市委相关领导、著名画家林墉及广州文化局的领导等人开了一个小型会议,主要是听一听大家对赖老这封信的看法,商讨开建羊城美术馆、收藏当代名家书画的可行性。而让卢延光信心倍增的是,大家对赖老的建议给予了一致的肯定,并进一步商讨了如何争取政府资源的策略与办法。
已身为广州市政协常委的卢延光,将赖少其提出的建羊城美术馆的想法,形成了一份政协提案。在一场市政协座谈会上,由政协领导举荐,卢延光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作了特别发言。“我说了很多,主要就是强调赖少其先生提出的这个建议非常及时,对广州的文化建设很有意义。”让卢延光感念不已的是,在座的广州市领导对建羊城美术馆的建议一致表决同意,决定全力支持收藏岭南超一流名家字画。
彼时,有一位广州市领导正参加全国“两会”,在会上听到深圳将建关山月美术馆,这给了他强烈的刺激,更加坚定了在广州开建新美术馆的决心。“他到了广州刚下飞机,就马上召集会议,当场拍板要建新美术馆。”对于该领导支持建美术馆的热情与决心,卢延光记忆犹新。
赖家前后向艺博院捐赠294件作品
1995年8月26日,羊城美术馆在麓湖边隆重奠基,预示着广州将建成全国首座以数间名人艺术馆为主体的羊城美术馆。其后,由广州市文化局动议,“羊城美术馆”的名字最终确定为“广州艺术博物院”。
这边厢美术馆刚刚奠基,那边厢赖少其作品捐赠仪式就搞了起来。当年12月15日,红墙绿瓦、林木葱茏的越秀山广州美术馆呈现出一派少有的热闹景象。这天, “赖少其捐赠书画作品展”和赖少其书画作品交接仪式举行,省市领导及书画名流云集。政协领导在致辞中表示,赖少其此次慷慨捐赠的艺术品,是最近在上海举行回顾展的书画作品,一共128幅,将全部藏在兴建的广州艺术博物院中的“赖少其艺术馆”内。
据卢延光介绍,赖少其是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书画作品的首个当代艺术家,又考虑到他最早提议建美术馆,美术馆决定将广州艺术博物院最大的一个名人馆挂名赖少其。“我们当时找了四家设计公司,让他们分别去找赖老商谈,再各自出一份设计方案,最后由赖老定夺。”最终,赖少其选择了一个馆内设有牌坊的方案。
现在,我们去广州艺术博物院,大厅背后右侧进入,便是赖少其艺术馆。该馆展厅采用了具有岭南地方建筑特色的“西关大屋”的风格进行装饰,并以一牌坊虚拟赖 少其的画室,牌坊上书“木石斋”三个厚重朴拙的大字,以“木石”象征赖少其一生从版画到国画的艺术历程,以及其坚实质朴的艺术风格。
颇有意味的是,赖少其艺术馆的旁边便是关山月艺术馆。其他艺术馆的“主人”则是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杨之光、廖冰兄、赵泰来、马思聪等人,要么是岭南画坛的执耳者,要么是收藏界、文化界、音乐界的翘楚。
2000年9月23日,广州艺术博物院建成之后,正式对外开放。赖少其在夫人曾菲及两名护士的陪同下,坐着轮椅,身着一袭西装来到了广州艺术博物院。“他是从医院赶过来的,参加完活动,又赶紧回到了医院。”卢延光仍然清晰记得,在当时交谈中,得知赖少其对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建造非常满意。而就在两个月之后的 11月28日,赖少其离世。
2003年,由赖老夫人曾菲女士和子女再次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了一批作品,主要包括一些政要和画坛名家赠送给赖少其的作品。“赖少其向广州艺术博物院共捐赠了294件作品,我院对其艺术的收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如是表示。
对话
赖少其是创造性的大画家
收藏周刊:您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和赖少其先生接触并认识的?
卢延光:他从安徽回到广州,我就知道他了。后来,他常来越秀山顶的广州美术馆看展览,会到我的馆长室坐一坐。启功来美术馆,他也会来。几乎每年春节,我都会去他家里拜年。
收藏周刊:他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卢延光:赖老的话不多。他很理性,也很温和。而他的夫人曾菲女士,则直爽得不得了。
收藏周刊:您怎样看赖少其的艺术人生?
卢延光: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与灾难,但从来没有放弃。吴冠中曾说,大师的人生都是充满灾难的。
收藏周刊:赖少其称得上大师吗?
卢延光:我们可以不用言必称大师,但他至少是有创造性的大画家。
收藏周刊:赖少其和关山月、黎雄才先生相比,艺术造诣及贡献谁高谁低?
卢延光:窃以为不能比谁高谁低,在文化领域,不必讲究排座次,只要他的作品有创造性的东西,就值得赞赏。
收藏周刊:您从他身上体悟到了哪些艺术的道理?或者说,他在艺术上怎样感染了您?
卢延光:他和我的艺术思想比较合,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深厚的传统与文脉之上寻找艺术创造的源泉与灵感。
画论
我看了很多博物馆的藏画,这些藏画使我在“搜尽奇峰打草图”时,常常引起了“仿效”和“回忆”,使我能够有时采取它的表现方法,有时采用它的布局,有时也运用它的笔触,有时也用西洋画法——如画一幢幢房子时是用“透视法”,但组织一条街道时,我往往是采取“俯视”加“视点透视”法。这些东西画多了,逐渐形 成了各种各样的形象——即胸中有了“丘壑”。到了可以不对着对象作画的境地,便逐渐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变成了可以“自为”地来创造了,我把这些过程称 之为“我法自然,自然为我”。
——赖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