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从定窑孩儿枕看到宋代名窑中的“孩子们”

澎湃新闻

关注

记者 李梅 整理

原标题:故宫六百年鉴赏⑬|从定窑孩儿枕看到宋代名窑中的孩子们

宋代是瓷枕烧造的繁荣时期,在各大名窑中均有烧制,数量之大、质量之精、样式之繁前所未有。谈及宋代瓷枕,则不能不提到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海内仅存”的定窑孩儿枕,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与定窑同期的各大名窑中,不同器形和装饰题材的瓷枕亦有大量烧造。

适值初夏,今天又是六一儿童节,“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推出的“故宫600年鉴赏”系列本期从现藏两岸故宫的定窑孩儿枕谈起,继而关注与之同时代的宋代名窑瓷枕,如磁州窑瓷枕上的“婴戏图”等。

定窑白釉孩儿枕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巩人作瓷坚而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鬓冷泥丸惊。”——北宋诗人张来《谢黄师是惠碧玉瓷枕》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古人认为瓷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目前学界多认为陶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并以河南省安阳市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墓所出瓷器为代表。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陶瓷研究的宋伯胤先生认为其是模仿生活用具而专为死者定制的明器。隋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否使用陶瓷枕我们无从得知,诚然,陶瓷枕具体何时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用器也难以确定。但相关研究者认为,若只以枕具中出现陶瓷材质者,而不论其是否为生活用具,那么在隋代之前已有陶瓷枕的存在。从现有考古材料来看,至迟在战国晚期已出现陶质枕具,东汉、六朝甚至高句丽时期墓葬亦有低温釉枕或陶枕的发现。

唐、五代时期烧造瓷枕的窑场数量虽远不及宋、元时期,但在南、北地区均有分布。尽管瓷枕形制较为多样,但长方形枕则是各窑场的主流形制,虽有各自特色但风格大体相近。在唐、五代时期瓷枕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宋代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时期,不仅体型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多样化,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的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此时的瓷枕品种有白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褐釉、黄釉、绿釉、三彩等;造型有长方形、八方形、银锭形、腰圆形、如意形、虎形、仕女形、孩儿形等。宋代烧造瓷枕的窑口遍及南北各地,主要包括有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

定窑白釉孩儿枕 宋 高18.3厘米 长30厘米 宽18.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白釉孩儿枕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而谈及宋代瓷枕,则不能不提到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海内仅存”的定窑孩儿枕,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定窑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因该地区唐宋时代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以产白瓷著称。此件定窑白釉孩儿枕匠心独具,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俯卧于榻上的形象。以孩儿背为枕面,孩儿两臂交叉环抱,头枕其上,臀部鼓起,两只小脚相叠上翘,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细部的刻画既写实又生动传神:孩童清眉秀目,眼睛圆而有神,小胖脸的两侧为两绺孩儿发,身穿印花长袍,外罩坎肩,下穿长裤,足蹬软靴,手持绣球,其花纹清晰,衣纹流畅。枕的底座为一床塌,榻为长圆形,四面有海棠式开光,开光内外模印螭龙及如意云头等纹。底素胎无釉,有两个通气孔。此枕整体线条柔和流畅,兼具实用和欣赏价值。故宫博物院鉴定为:“定窑孩枕,海内仅存,塑像栩栩如生,为定器的佳作。定位一级甲。鉴定人:耿宝昌、刘伯崑。”

定窑孩儿枕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现藏台北故宫的一件北宋时期的定窑孩儿枕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造型几乎相同,但在装饰上,台北故宫所藏的这件定窑孩儿枕在背心背部有刻画缠枝牡丹纹,暗示此为衣锦华丽的富贵小儿,亦是宋代瓷雕塑中的上乘佳作。从制作痕迹看来,此枕的头与身体系分别用前后两模模制接合后、再将头与身接合成,其长衣下摆的朵花锦、背心前襟的球纹锦、榻座的装饰等同样是皆模印成。此外,台北故宫所藏的定窑孩儿枕在底部还刻有乾隆三十八年 (1773) 的御制诗铭:“北宋出精陶,曲肱代枕高,锦绷围处妥,绣榻卧还牢,彼此同一梦,蝶庄且自豪,警眠常送响,底用掷签劳。”据相关资料介绍,清乾隆皇帝对收藏古代瓷枕情有独钟,在皇宫收藏的古代瓷枕中,他尤其珍爱定窑孩儿枕,常常拿出来品玩,并且赋诗《咏定窑娃娃枕》来赞誉孩儿枕。诗中写道“白定宋犹嫌有芒,于今火气久消亡。故宜人品称珍玩,便以摛吟著句偿……曲肱却复待人枕,乐在其中意岂忘。”

定窑孩儿枕(残) 宋 长15.2厘米 9厘米 高1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孩儿枕(残)底部款识

两岸故宫收藏的定窑孩儿枕,堪称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少有款识,北宋有明确纪年款的瓷枕亦极少。现藏与故宫博物院的另一件残缺的定窑孩儿枕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写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识的瓷枕,其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断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此枕长方形托座,上饰一枕臂侧卧的熟睡小童,小童双眼微合,面带微笑,腰侧为枕面,枕面残缺,只余一小部分,可见釉下印有婴戏莲花纹。托座底中空,涩胎,无釉,上有墨书“元佑元年八月廿七日置太□刘谨记此。”此枕通体施白釉,釉色温润,纹饰清晰,线条飘逸,具有北宋定窑白釉器的显著特征。“元佑”为宋哲宗年号,元佑元年为公元1086年。

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孩儿枕  明  高22厘米  长36厘米  宽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定窑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至今,许多瓷窑均视其为楷模进行仿制,一些技艺精湛的仿品甚至使人真赝难辨。明清仿宋金定窑白瓷,着重仿釉色和刻、划、印花装饰,器型既有孩儿枕等仿定产品,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包括碗、盘、洗、盒、水丞等日用器皿,以及三牺尊、天鸡尊、四足盖炉等模仿商周青铜器的造型。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孩儿枕即是明代彭城窑的仿制品。枕为男童形象,面带笑容,两膝伏地,呈卧伏状,背部作枕面。胎体厚重,通体施白釉,釉色莹白。尽管此件仿品釉色莹润匀净,纹饰精细繁复,但刻划花常呆板欠流畅,印花纹饰亦不如宋金时期定窑瓷器上的清晰生动。

尽管我们难以确定瓷枕具体何时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用器,但是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宋代,瓷枕已经是宋人普遍日常使用的夏令寝具了。如文章开头提及的北宋诗人张来《谢黄师是惠碧玉瓷枕》一诗,又如宋代李清照《醉花阴》一词写道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应该是仿青白玉的景德镇青白釉瓷枕。从这些记载不难看出,宋人以瓷(玉)枕纳凉消暑。此外,考古发现也是确认陶瓷枕为日常寝具的重要证据,也改变了传统认为陶瓷枕是冥器的认识。据相关研究资料介绍,巨鹿旧城于北宋大观二年秋(1108年)因为罕见的大水被掩没,整体的埋入了地下。1920年(民国九年),巨鹿城出现了大规模的干旱大早,田里禾苗干枯,农民无以为灌概,于是相继掘地打井找水,挖掘出众多的古代器物,大部分被古董商购去,一部分由天津博物院派人觅得,整理出版了《巨鹿宋器从录》,其中有瓷枕若干件。据称巨鹿出土此类瓷枕很多,均在当时居室内,发现的时候,有的是平放的,有的是立放的。推测宋人对于枕,可能有用则平置、不用则立置的习惯。另外有的瓷枕底部写有“崇宁二年新壻”、"程三、程小"等字款,从而确切证实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用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宋 高10.4厘米 长29.9厘米 宽2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基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宋代除了定窑烧制包括孩儿枕在内的各式各样的瓷枕外,以瓷枕烧造最具代表性当数磁州窑。磁州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与彭城镇、临水镇附近,以及冶子村东西艾口村一带。由于过去认为是杂器窑,所以不似定窑那样常见于多数文献中。据目前所知,最早只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内对磁州窑器的品类、特点有如下记载:“古磁器,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只有划花、绣花。光素者价髙于定,新者不足论。”在中国陶瓷史上,虽然磁州窑在过去很少见于文献,并不似五大名窑那样受人重视,但因其独树一帜,质朴豪迈的艺术风格与大量实用、美观的日用器皿,早在宋代即已享誉民间、影响深远。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故宫博物院藏的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这种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的瓷器绘画体现出画师们深入生活,用高度凝练的笔法刻画成图,把人们引进民间游戏的回忆。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长29厘米 宽21.3厘米 高1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瓷枕作为磁州窑的最有代表性的产品,除了以“婴戏”入画进行装饰外,所见枕上还有绘花卉、芦雁、八哥、鹭鸶、仙鹤、龙、虎、熊戏、马戏等。故宫博物院藏的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枕八方形,枕面中间微凹,通体白地黑花彩绘。枕面中心绘骏马疾驰,马儿四蹄飞扬,尾巴翘起,马鞍上倒立一人。枕面周边用黑彩描绘宽、窄边线各一周。枕侧面绘卷枝纹,底部素白无釉,戳印阳文“张家造”作坊标记。此枕色彩黑白分明,对比强烈,寥寥数笔,把马戏表演中的精彩瞬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另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为篁竹一丛,枕壁为卷草纹,笔触自然流畅,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张家造”款识。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进行遗址调查工作时,在磁州窑的观台窑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张家造”款识的瓷枕标本,说明当时有专门烧造瓷枕的窑场。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宋 高10.5厘米 长28.3厘米 宽19.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瓷枕的烧制除了日常所需,很多时候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如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枕面绘一雄狮,昂首凝目,四肢紧绷,似要一跃而出。左侧以黑彩书写楷体“镇宅”二字。枕边缘以黑彩随枕形描绘八方边线,枕侧面绘缠枝花草。用笔流畅,动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寥寥数笔即让狮子威风凛凛、咄咄逼人的形象跃然枕面,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宋 高12厘米 面横24.5厘米 面纵17.6厘米 底横19厘米 底纵1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在明清时期繁荣发展、甚至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的景德镇烧窑历史久远。景德镇古名新平务及昌南镇,到宋代景德年间(1004-1007年)始有今称。宋代景德镇盛产青白瓷,此类瓷器釉色介乎青、白之间,故南宋人赵汝适的《诸藩志》和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书内称为“青白瓷”,另在《景德镇陶录》中又称之为“假玉器”,如其中记载“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上文提到的宋代李清照《醉花阴》一词写道的“玉枕纱橱”中的“玉枕”应该是指景德镇青白釉瓷枕。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枕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枕面为如意形,其上刻缠枝花纹;中部雕塑双狮作搏斗状;下部为腰圆形,枕底胎厚重无釉。其整体施青白釉,不仅造型生动,釉色莹润,有玉的质感,且兼具实用与欣赏双重价值,实为瓷中精品。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 高15.5厘米 长17.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狮枕(局部)

宋代瓷枕烧造范围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样式之繁前所未有。但让人遗憾的是,像定窑孩儿枕这样的经典之作流传下来的实在少数。据澎湃新闻记者目前的资料查找,定窑孩儿枕故宫博物院所藏也就上述两件,其中一件有所毁坏;台北故宫藏有两件,其中一件年代为金。由此,故宫博物院此前鉴定的“定窑孩枕,海内仅存”之语或许有所夸张,但用来形容其珍稀是恰如其分的。此外,在两岸故宫之外的博物馆或艺术机构亦藏有宋代各大窑口烧造的瓷枕精品,包括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的宋钧窑蓝灰釉枕、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宋临汝窑书“枕”字钧釉枕、陕西扶风县博物馆藏的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八角枕等。

据相关研究资料介绍,瓷枕进入宋代的繁盛时期之后,在蒙元时期其烧造开始出现式微,尤以北方地区最为明显。北方地区宋金时期烧造陶瓷枕的窑场在此时骤然减少,仅有河北省磁州窑、山西省临汾窑等个别窑场仍较大规模地烧造瓷枕。有的学者将之归因于此时期气候的变化,也有学者提出横征暴敛、战乱频发才是当地窑业衰败的直接原因。无论如何,从目前收集的材料来看,宋元时期曾经盛极一时的瓷枕在明代已呈销声匿迹之状,这与元末明初长达半世纪的战争有关,与明一代软质枕的流行也不无关系。

(本文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两岸故宫官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