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解读文革忠字紫砂壶

新浪收藏

关注

顾景舟文革 “忠” 字紫砂壶(图一),红砂泥, 砂质较细, 造型端庄大方。 通高12.1 厘米, 上口外径 6.6 厘米, 足外径 8.6厘米。 壶体呈 “钟” 形。 壶身正面: 中心为毛主席侧面头像, 四周文字环绕, 头像上方刻写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 头像下方、 左右两侧分别刻写一个 “忠” 字, 字体稍大; 背面: 竖刻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 横刻 “三面红旗万岁” “ 、一九六六年” 。 壶盖呈圆弧锅盖形, 盖钮呈 “伞” 形,盖内透气孔两侧有 “顾” “ 、景舟” 两方繁体、阳文印章, 字体清晰、 美观。 壶底中心有一枚 “顾景舟” 繁体阳文印章(图二)。 壶口唇边, 壶嘴稍长呈弯流, 壶内单孔眼,壶柄弯曲呈 “耳” 形。 壶内底可见一圈圈明显的旋坯痕, 内壁可见明显的手工制作时横向拉坯痕和刮痕, 用手指上下抚内壁, 可感觉到明显的波浪感高低起伏。

汪寅仙文革 “忠” 字紫砂壶(图三),红砂泥, 扁腹形。 通高 7.9厘米, 口外径 7.1厘米, 足内径 5.5 厘米。 壶身正面用白泥贴塑一圆形装饰片, 其上模印毛主席头像(图四), 头像底纹为向四周扩散的一道一道的 “光芒” , 头发呈黑色, 头像上方印有 “伟大导师、 伟大领袖、 伟大统帅、 伟大舵手” , 下方印有 “毛主席万岁” 。 主席头像左右两侧, 各有一个印章式“忠” 字,下面为印章式 “纪念” 两个字。 壶底中心有一圆心印章款识(图五), 印章中心内容文字为 “中国宜兴” , 周围文字为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 、 “六七” 。 壶短直口, 短弯流, 壶内七孔眼, 壶柄弯曲呈“C” 形。 壶盖顶部略平, 圆形钮, 盖内透气孔一侧有楷体 “寅仙” 阴文印章款识。 壶内底推墙刮底较低, 在光线稍暗处, 用强光手电近距离照射壶内底, 上下移动手电, 可见壶内壁上产生的一圈圈间隔不匀的光圈, 这说明了手工制壶时横向拉坯产生了一圈圈距离不等的旋纹。

“忠” 字紫砂壶是 “文革” 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品种。 对于文革 “忠” 字紫砂壶来说,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识:

一是看壶体主席像是否逼真。 这个时期的 “忠” 字紫砂壶上面, 一般都有毛主席的头像, 多数是贴塑, 像的周围多有“忠” 字。 这个时期的主席像造型都比较准确、 逼真。 如果把毛主席的形象设计不好, 也是对毛主席的丑化、 不尊重, 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

二是看壶上的文字。 有的写着 “为人民服务” , 有的是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万岁” 等等, 首先要看看这些政治口号的出现时间与壶体上标明的壶的制作时间前后是否吻合; 再看文字的写法, 是否流畅、 一气呵成, 是否符合当时的制作工艺。

三是关于壶内壁出水处孔眼。 有的是一个孔眼, 有的是七个孔眼, 有的是九个孔眼等。 有的藏家说 “文革”“忠” 字壶里面出水处只有一个孔眼,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比如本文鉴赏的顾景舟的文革“忠” 字壶是一个孔眼, 汪寅仙的文革“忠” 字壶是七个孔眼。

四是看壶的造型。 主要看壶形是否美观大方, 壶嘴、 壶把、 壶身流线是否平滑自然。 也就是说从造型上看是否比例得当。 那个时代, 涉及毛主席的红色作品都比较认真, 比如作为中国最大的宜兴紫砂厂, 有专门的研究室, 专门研究造型, 确定后送到车间让工人照着这个样子去做, 所以严格来讲, 每一件作品检验不合格是不能出厂的。

五是看作者署名及印章款识。 壶盖、壶底, 以及其他部位款识, 一般为木刻印章, 阴文、 阳文都有。 文革时期, 曾经有一段时间批判个人名利思想, 不允许作者在作品上留名。 据现代紫砂陶瓷名家汪寅仙女士 2012年在接受 《南方都市报》 记者采访中回忆, 这个时期不是很长, 很快就纠正了。 所以, 并不是一些藏家说的“文革” 壶不允许署名。

六是看紫砂及包浆。 很多仿品的 “文革” 壶根本不是紫砂原料, 文革时期的紫砂壶虽然相对粗糙, 但是紫砂的质量还是比较好的。 关于紫砂壶的包浆, 用过的和没用过的, 使用时间长的和使用时间短的, 产生的包浆肯定不一样, 要善于从对比中分辨。

七是看制壶工艺。 是灌浆还是手工、半手工。 文革时期的紫砂壶基本上是手工、 半手工。 汪寅仙在 2012年回忆 “文革”时说, “大跃进” 时紫砂厂也要去改革, 提高产量, 结果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全部卖不掉, 很多还被人退货, 当时给紫砂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紫砂厂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革呢? 汪寅仙说, 当时紫砂厂试验过灌浆生产, 因为紫砂陶土根本不可以用电解质, 它需要掺入很多水才能使之有流动性, 但水分多了以后, 对模具消耗又非常大, 得不偿失, 成本又高, 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很多产品出口以后都被退回来了, 要不是当时我们拼命反映紫砂原料不可以用灌浆生产, 很可能紫砂的全手工工艺都无法保持到今天了。 可见当时也确实生产过一些灌浆紫砂壶。

解读文革 “忠” 字紫砂壶——刊《中国文物报》(2016年1月12日第8版 )

作者:江志君(教授级正高级经济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