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傅抱石之女傅益瑶巨作《端午颂》为端午送来安康

新浪艺术

关注

一位中国旅日画家,凭借中国笔墨,连过36道评审程序,其“日本祭绘画作品大展”进入了东京奥运会文化支援工程名单。她,就是著名画家傅益瑶,2019年8月8日将在东京艺术剧场举办的这次大展上,傅益瑶创作的14米长巨作《端午颂》将成为唯一一幅反映中国传统节庆内容的作品,这也是今年端午之际传来的一则喜讯。

“傅益瑶日本祭绘画作品大展”将展出傅益瑶20多年来创作的日本节庆主题绘画近百幅,其中不乏《御柱祭》、《西马音内盂兰盆舞》、《阿波舞》这样的名作,以及巨作《端午颂》。此次展览由NPO日本祭礼文化会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提供后援支持。

《端午颂》是第一幅非遗长卷

傅益瑶表示,《端午颂》是她在端午节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品名录”之后应邀所作。经过到屈原故乡秭归等地多次探访之后,傅益瑶认为,端午节内涵之丰富,唯有巨幅画作才能承载。

经过数年创作而得的这幅《端午颂》长达14米、高1.8米。在画中,傅益瑶借鉴了乐府体诗歌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从屈原发端,到丢粽子、划龙舟、涂雄黄等端午场景,全景式地呈现了端午节庆丰富的内容。

《端午颂》曾于2016年6月在中国展出,引起轰动。创作课题评审会专家认为,整幅作品大气、恢弘、既有骚体文的情彩恣肆,又有乐府诗的生活气息,是国内首次以长卷形式再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品名录”项目的活动传承现状,探索了非遗保护(记录、传播、弘扬)的一种有价值的方式。

画日本祭,中国文化给我底气

多少年来,日本祭受到高度重视,却没有一个画家能对此进行全面的展现。傅益瑶也说,在她画日本祭之前,没有先例可以借鉴。

傅益瑶承认,日本祭是个非常难画的题材。首先是人物都在动,活动有时间和场景的顺序,在一个画面中很难表达;另外,众多人物不光有外在形态上的千差万别,还有人物的内在精神该如何表达的问题。

“幸亏,有中国笔墨给我底气。”傅益瑶认为,中国画在章法上的讲究,恰好适合表现日本祭。中国画讲究心游而笔游,时空可以交错,中国画还讲究多视点透视,这些都给表现日本祭带来方便。

中国的笔法,也为表现日本祭带来巨大帮助。傅益瑶说,日本祭里人物众多,最多的一幅《御柱祭》里,人物竟然多达1200人!

人物众多的超级难题通过中国笔法得到了巧妙的解决。因为用笔方式的不同,落笔时画家一点点微妙的变化,就可以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通过水墨方式,傅益瑶轻松愉快地解决了千人一面的问题。

另外,中国的墨法也可以解决日本祭的色彩难题。色彩是日本祭的主题,但是又不能对着照片画,否则就画死了。而中国画里的墨彩技法,用笔下墨时,轻重浓淡,会出现各种变化。比如“”盂兰盆舞”是在半夜里举行的,用了中国的墨法之后,会出现如油画一般的感觉。

父亲、大哥给她巨大的营养

傅益瑶运用中国画的方式解决了日本祭在绘画表现上的巨大难题。有的日本画家很生气,对傅益瑶说,我们在肚子里养了二三十年的题材,却被你画掉了。

傅益瑶说,父亲的教诲是她创作时的一大营养。傅抱石常叫傅益瑶多读史,只有沉浸到历史场景里,才能获得真切感受。

另外,大哥傅小石也传授给了傅益瑶画人物的诀窍。日本祭里全都是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人物形态,比如从山上滚下来、抛粽子、从马上跌下来等等,都需要技巧。为了贴近观察日本祭在跳舞时脚步的变化,傅益瑶甚至让警察抓住自己的腰带,钻到人堆下面去观察。

忍住腿伤,化身日本祭舞者

傅益瑶在创作日本祭题材时,经常成为众多参与民众的一份子,跟参与者们无间隙的交流,从中获得珍贵的现场体会。画《阿波舞》时,傅益瑶决定化身舞者,和大家一同起舞。当时傅益瑶腿疾刚愈三个月,仍然时常疼痛难忍,她却依然坚持参与其间。

日本NHK电视台有一档“星期天美术馆”的节目,只做已故名家的介绍,但是在看了傅益瑶的《阿波舞》后,就决定破戒,专为她做了40分钟的节目。“星期天美术馆”的制作人感慨地说,只有像傅益瑶这样“胆大不妄为”的画家才能创作出恢弘的名作。

傅益瑶也同样感慨地说,我创作日本祭时,运用的都是中国智慧。我像庄周梦蝶那样浸入式地创作,用水墨方式解决场景和动态的难题,我画的是日本祭,但骨子里却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水墨底蕴。另外,在日本祭当中,我也时常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如《京都袛园祭》里面山车舞台上的戏文,讲的都是伯牙碎琴、三国、二十四孝这样的中国故事;《轮岛重藏神社大祭》画中那三丈高的牌楼上,都用汉字书法写着中国的典籍佳句。

“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傅益瑶能成功入选东京奥运会文化支援工程名单,正是这句话的生动体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