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 成周鼎——鼎簋赫赫 作洛成周
来源: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周礼铸吉金
万年子孙永宝用
北大赛克勒博物馆隆重推介馆藏
成周鼎
与大家一同探索悠久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物信息
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前10世纪中叶)
高20.6,口径17.6,腹径18.8厘米。
1984年山西省曲沃县曲村镇第6195号墓出土
饕餮纹
饪食器。鼎口较直,有两个立耳,腹部较垂,底部略平,三足呈柱状。口沿下有六条扉棱。并以三条扉棱为中心,各有一组以夔纹组成的饕餮纹图案,地纹为密布的云雷纹。
“成周”铭文
腹内一侧近口沿处铸“成周”二字。底部有弧线三角形合范铸痕。
鼎簋赫赫,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秩序也”。礼用以辨远近亲疏、秩序等级,乐用来协调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局面。
青铜礼器是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青铜礼器种类多样,有食器、饮器、乐器、兵器、水器等多种,其中以鼎簋为中心的食器是礼器的核心。鼎用以烹煮和盛放肉食,簋用以盛放粟、黍、稻、粮等饭食。
以鼎簋的数量、大小、盛放食物的种类等差别为标准形成的列鼎制度、列簋制度是周代区别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列鼎、列簋指的是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的一组器物。汉代何休注解《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明确指出了不同等级使用者的使用列鼎数量差异。列鼎与列簋一般配套使用,具体来说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三门峡虢季墓七鼎六簋
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已经在考古发现中得到证明。三门峡虢国墓地诸侯墓出土有七鼎六簋,梁带村芮国墓地诸侯墓也出土七鼎六簋,诸侯夫人墓葬多为五鼎四簋,普通贵族多为三鼎二簋。当然,考古发现中也有很多与文献记载的列鼎制度不能对应的案例,因此学者们对于周代的列鼎制度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
周代的列鼎制度系统化形成是在西周晚期。东周时期,周天子权威旁落,诸侯强大,开始僭越礼制,挑战周天子的地位,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郑韩故城内发现的一处春秋中期铜器祭祀坑,其中出土了九鼎八簋的组合。郑国国君身为诸侯,却使用了天子等级的器物,是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的生动体现。
郑国祭祀坑内出土的九鼎八簋
周公吐哺,作洛成周
北大赛克勒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鼎上的铭文“成周”,是对西周早期重要历史事件——“周公营建成周”的记载。
成周是西周早期周王朝的东都,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郊,洛河北岸,因此又称为洛邑。金文中还称为新邑。
西周初期,周武王驾崩后,年少的周成王继位,周公辅佐成王管理国家事务。周成王的叔叔管叔、蔡叔不满周公的地位,因而联合武庚爆发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对周王朝的统治构成威胁。周成王最终派遣周公平定了这场叛乱,史称“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之后,为了加强对周王朝东部、南部和北部的疆域的管辖,周成王决定新建一个都邑。今天的洛阳东郊在西周王朝的疆域里属于天下之中的位置,四方贡赋均可到达,因此周公选择在此处营建都城,即成周。
何尊
西周早期
宝鸡青铜博物院藏
周公营建成周的历史不仅见于历史文献,也见于青铜器铭文等出土文献。“何尊”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件,其铭文首句言“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指出了成周建成后,周成王迁居的史实。何尊铭文中还有“余其宅兹中国”句,是目前出土文献中最早将“中、国”二字连用的例子,是为“最早的中国”。北大赛克勒博物馆所藏的成周鼎出土地点正位于成王封弟叔虞后嗣的辖区境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它的发现表明了晋国与周王室的密切关系。
何尊铭文及“中国”
周公的成就不仅在于奠定和巩固了西周王朝的基业,更为重要的是他制礼作乐,开创了影响万世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来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评价周公,可谓实至名归。
赫赫鼎簋,见证了周王朝人们身份的等级森严,见证了周公制礼作乐的贯彻实行,见证了东都成周的设计和营建,是了解周王朝兴衰变化的实物证据。
礼乐文明,辨亲疏,明长幼,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思想内核代代相传,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格,是我们珍贵的文化财富。吾辈应负有自觉责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选(1998)》,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2]。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中、下)》,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78年第1、2期。
[3]。孙庆伟:《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
[4]。朱凤瀚:《〈召诰〉、〈洛诰〉、何尊与成周》,《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图片来源:
注[1],注[3]插图,宝鸡青铜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