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人月仪帖》看钤印如何为书法作品锦上添花
来源:北京晚报 文:津 圻
在漫长的书画艺术发展史中,钤印已成为章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呈现出一定的审美特效。如果作品上不钤印,似乎没有一个圆满的交代。安排好符合画面章法布局和风格特点的印章位置,就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奇效。
书法家对于书写很关注,但是对于用印和盖印很不讲究,无形中已将艺术质量大打折扣。艺术大师吴昌硕认为:“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佳者则如画龙点睛,使书画作品增色增辉,鲁迅更是将印章之妙推崇为“华夏之独”。
说钤印有讲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是就钤印本身而言,钤印技术既要熟练,又要讲究,保持印蜕的清晰而不失真,朱文不变粗,白文不变细;其次才是印章在整幅作品中的巧妙安排,最终成为有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人劳笃文跋周季木《庚斋传古别录》云:“刻印所以传书之形,而神寓焉。不拓则神不传,拓之不善则神乖。印之善与不善,刻之功六,而拓之功四也。印有长短、大小、方圆,文有朱白、肥瘦,刻有顺逆、深浅,泥有燥润、浓淡,纸有滑涩、坚柔,籍有厚薄而手有轻重、疾徐,印也,文也,刻也,泥也,纸也,籍也,手也,七者俱调而心不应、神不遇,犹未得也。”核心意思就是,钤印得法与否,至关重要,不可不察。
书法篆刻专用印泥,系采用细韧柔长的艾绒,经数年自然或人工处理,再与朱印油搅匀拌和,无数次的锤打捣杵而成。一般书家购置三两至半斤足够用。高质量印泥的具体标准,可以以吴昌硕1920年为上海西泠印社精制的“潜泉印泥”所称誉的十六字四句话为参照:“细润鲜明,经久不变,冬不凝冻,夏不透油。”目前,北京一得阁用百年蓖麻油加之古法技艺手工制作的“北京八宝”,其光泽、弹性、遮盖率,得到书画专业人士的认可。
通常,印泥黏性较大,印章拔起时的速度不要太快,以免粘连宣纸以致撕烂,但也不要太慢,以免影响最终效果。勤加练习,自然掌握分寸。另外,每次用完印章,一定要及时清理干净。
书法作品所用印章大致可分为名章和闲章两大类。名章多为书家的姓名、字号、斋馆,通常为方形,以示严谨庄重;闲章起着衬托装饰、点缀美化和轻重平衡的作用,同时通过印文内容表达书家的情趣爱好和思想抱负。闲章多随形,所以也称为随形章,根据其嵌盖位置,又可分为引首章、腰章和压角章等。钤印总的原则是: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鸠占鹊巢,力求惜红如金、适宜、和谐。钤印数目,自古喜单数,有“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的说法。
所选印章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及风格相协调一致。比如说,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影响整体效果;如若一幅作品分散用数印,需择形式不同的印面,避免类似。最好用同一个人刻的印章,最为协调,书家自己刻印,水平过关,那就最匹配。
印泥的使用宁古勿媚,优先考虑用仿古色,次之朱砂,最次大红,不可艳俗,以提高作品的格调。朱文印分量较轻,白文印分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使两者协调一致。墨色浓郁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发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引首章主要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位置,又称“随形章”,乃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章,一般不宜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葫芦形、自然形等为好。书法作品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洁,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晋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此时应考虑盖引首章。引首章一般在正文的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之间位置偏右。但是上款最上端不可盖引首章和闲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心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名章。
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印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作品右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落款印的大小应该不大于款字的大小,不可连盖三印,盖二印或一印较妥当,以二印居多。姓名印盖二印有很多讲究,不可上阳下阴,不可上阳下阳,也不可上阴下阴,应该保持“上阴下阳”的原则,并且名章在上,字号章在下。两印距离相隔一印或一字为宜。一(长)方一(椭)圆,不匹配,一大一小,也不匹配,同形、同大小则相匹配。
总的来说,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包括正文、落款和钤印三部分。钤印乃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步骤。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要字好、章法好,落款雅致,钤印恰到好处也最能体现书家的审美和情趣。一幅书画作品用印得当,能够锦上添花,反之,则可能弄巧成拙。
《唐人月仪帖》释文:
四月孟夏
往昔分飞,本期暂别。
何因一阻,遂即经年?
况夏时暄炎,(光)风渐扇,
眷望之积。伊何可言,
每叹行云,恒思归便,
倦情不已,忆念增深。
幸愿高明,伏垂下问。
四月别称
乏月、槐月、仲月、麦月、清和月、阴月、巳月、余月、农月、梅月、畏月、乾月、圉月、孟夏、槐夏、首夏、初夏、维夏、新夏、早夏、上夏、正阳、纯阳、麦候、麦秋、仲吕、中吕、农节、朱明、纯乾、梅溽、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