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林宴图》:天子门生的荣耀
来源:收藏快报 李熊熊/浙江杭州
中国传统社会走科举道路最终的成功,莫过于考中进士,参加皇上的赐宴,成为“天子门生”。图中所示这幅康熙瓷画,表现的正是这样的题材,其名称应是《琼林宴图》。
“琼林宴”与“鹿鸣宴”,是中国古代与科举考试有关的两大名宴。“鹿鸣宴”是乡试之后,地方长官邀请新晋举人参加的庆祝宴会;“琼林宴”则是会试之后,朝廷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庆贺宴会。这两大宴会都是人生大喜之宴,当然是瓷器纹样不可放过的题材。
在解读这幅《琼林宴图》(见图)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琼林宴”的来历。自从隋唐创立科举制度后,考中进士意味着进入了官僚上层社会,朝廷照例要为新科进士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以示隆重。其中,一场盛大的官办宴会是必不可少的重头戏。这场宴会,唐朝时称“闻喜宴”。所谓“闻喜宴”,是新科进士们听闻喜报,举行第一场庆贺宴会得名。《事物纪原》记载:“唐制,礼部放榜后,敕下之日,醵钱于曲江,为闻喜宴。” 据此可知,唐时“闻喜宴”的经费来源是“醵钱”,也就是大家凑钱来办,所以未必是官办性质。
北宋立国后,科举制度中逐渐形成官办“闻喜宴”的惯例。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太祖开宝六年(973)乙亥,帝御讲武殿,赐进士宋准以下二十六人及第,“又赐准钱二十万,以张宴会。”另据《宋会要辑稿·选举》载,开宝八年(975)三月十八日,“赐进士王嗣宗等,钱百千,令宴乐。”这两次都是给新进士赐钱令宴乐,还不明确是否属于朝廷赐宴。到太宗时,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八日,“宴新及第进士吕蒙正等于开宝寺,仍赐御诗两首以宠之。故事,吏部放榜后,敕下之日,醵钱于曲江为闻喜宴之饮,近代多于名园佛庙。至是,官为供帐,为盛集焉。”这是北宋科举官赐“闻喜宴”真正的开始。太平兴国八年(983),又改“赐新及第进士宴于琼林苑。”从此,在“琼林苑”赐“闻喜宴”成为定制。“琼林苑”是京城开封的一处皇家花园,在这里举办“闻喜宴”,大大提高了宴会的档次。“闻喜宴”也就有了一个别名,叫“琼林宴”。
元朝时,新科进士的御赐宴饮改叫“恩荣宴”,赐宴地点在翰林国史院。“恩荣宴”之名有进一步突出皇帝恩宠之意,有利于君臣关系的和谐与强化。明清两代官方沿用“恩荣宴”之名,设宴地点改为礼部。
在清代,参加“恩荣宴”是极荣耀之事,宴会一般在金榜题名后的第三天举行。据缪彤《胪传纪事》记载,他作为状元参加康熙六年(1667)三月举行的“恩荣宴”,场面是这样的:
“二十五日岛礼部与恩荣宴,读卷官自满汉大学士以下,收卷官、掌卷官自翰林科部以下,监试御史及巡辑、供给各官,俱与宴。皇上遣内大臣佟国舅陪宴。彤一席,榜眼、探花一席,诸进士四人一席。用满洲桌银盘,果品、食物四十余品,皆奇珍异味,极天厨之馔。御赐酒,三鼎甲用金碗,随其量尽醉无算。宫花一枝,小绢牌一面,上有‘恩荣宴’三字,状元用银牌。”
从北宋开始对新科进士实行官方赐宴制度的目的:一是展示皇恩浩荡,给新科进士一个“天子门生”的名义,让他们好好地为皇家服务;二是鼓励社会上的有志文士,积极考取功名。清前期将“恩荣宴”办得极其隆重,笼络士大夫阶层的意图更加明显。
在了解了新科进士赐宴制度之后,我们再来看这幅瓷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尽管历代官方将进士赐宴称为“闻喜宴”“恩荣宴”,但宋以后民间一直将它称作“琼林宴”。所以,清代瓷画也是根据“琼林宴”这个名称来构思画面的。北宋的“琼林宴”因在皇家花园“琼林苑”举办得名,图中画假山、花草、蜻蜓、飞燕等,正是要表达此处是“琼林苑”之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假山中有两根长长的石笋,很可能是“琼林苑”的一个重要特征。图中的飞燕,除了是景色之一外,还是“宴”的示意法。“燕”与“宴”可谐音通假,这是清初瓷画的一个创新。将“琼林”花园与飞“燕”组合,巧妙地传达了《琼林宴图》的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