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明万历刊本《三十二篆体金刚经》

新浪收藏

三十二篆体金刚经
冯鼎奇
《金刚经》出自《大般若经》600卷中的第577卷,是佛教大乘般若部的重要经典。以姚秦时期高僧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此经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经主旨在于讲述“幻有”与“性空”的辩证统一。卷末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眼前这部《三十二篆体金刚经》传世极稀,以白棉纸印制, 纸白墨润,字大如钱。
首有“佛说法图”一幅。描绘的正是须菩提长老乞请问询,世尊向其说讲《金刚经》的情景。次为龙纹牌记,上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6字。次为“金刚经启请”、“净三业真言”、“安土地真言”。
次为八金刚四菩萨像,画面中表现人物的身形、相貌、五官、神态、衣纹、飘带、铠甲等均及其准确、精细。对云朵的描绘也圆润、流畅。其画法以单线白描法入画,突出主体人物,与常见的以描写山水、树木、亭台等环境来展开故事情节,衬托人物心情的明代戏曲、小说类版画插图大异其趣。在传统绘画中,古人把中国画的线条概括为十八种描法,称为“十八描”。此本中金刚像与菩萨像的描法当为十八描中的“高古游丝描”,线条柔韧而具弹性,能见绘者技巧之高。
再次为“发愿文”、“开经宝偈”。之后才是《金刚经》正文。正文半页5行,行7字,用32种篆书字体分别刊刻《金刚经》的32品。
自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32品,五代至北宋间僧人书法家释梦英搜集古来流传的篆书,撰写了18体《惠林诗》。至北宋景德年间,灵隐寺僧人释道肯(字莫庵)又继续搜集扩充,集汇32种篆书字体以写《金刚经》32品。32体分别是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薤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蝌蚪书、鸟篆、鹄头书、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书、殳篆、金错书、刻符篆、钟鼎篆。用这32种篆体,每一体书写《金刚经》的一品。于每种篆体前,有对该种篆体的简要说明,如“玉筯篆,阳冰善之,此体至今用”。释道肯集篆的32体《金刚经》,其篆体除了具有庄严祥瑞的象征意义外,如凤舞龙飞,更突出艺术性。正文前“开经宝偈”所用32种篆体全,正文则每字均以赵体楷书大字一一对应,颇便诵读。启卷而观,但见满纸华妙庄严,令人身心具与经文相契。
正文后镌刻有盆栽牡丹及莲花、宝珠图案。最末为“般若无尽藏真言”。
关于三十二篆体《金刚经》的版本,按杨之峰先生《〈篆书金刚经〉版本考述》一文中所述,“最初由元仁宗命僧明仁刻于京师,赵孟頫作序,已不见传本。明永乐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重刻,半叶六行,行七字,仅山东省图书馆藏一部。正统二年(公元一四三七年)刻本当是第三次刊刻”。另有明万历三十九年的汪可受刊本,明万历四十一年倪锦刊本和明崇祯刊本。“明正统刻本流传稀少,仅首都图书馆有藏。明万历年间汪可受在从江中得一敝箧,发之乃道肯所集《金刚经》,命其门人洪度重临付梓,其磨灭处自行补缀。汪可受在京师,又请雷城、侯恪、姚希孟、黄汝亨等为书释文于后,刻于石,共六十方,今在北京阜成门外八里庄之摩诃庵,由性宏和尚嵌之于金刚殿壁。其后有万历四十一年(公元一六一三年)倪锦刻本,半页五行,行七字,今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明崇祯年间刻本,半页三行,行七字,今藏天津图书馆”。此本内容与万历年间两次刊刻的略有出入,然版刻风貌和正文行款与杨之峰先生所举万历四十一年版同,亦当为明万历时刊刻。
明代带有插图版画的书籍,近年来已成为拍场上众多买家、藏家追逐的焦点,成交价也屡创新高。然此类书籍,版刻历经四五百年且已刷印多次后版面已呈现出断版模糊,墨色浓淡不匀。而此本则纸面干净、整洁;墨色清晰、均匀;线条柔美、纤细;可谓纸墨精良,刷印极初,实不可多得。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