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日本竹艺:将仪礼之道融入雅趣

新浪收藏

关注

晓嘉

古有丝竹之音,声声宫角而不绝,悠扬着久远的灵光。打起竹板调侃舒畅着的,又是庶民的生活物语。

说起竹,岁寒三友中的“松竹梅”,文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中皆有它的身影,与文化息息相关,但最能体现竹之特性的非竹工艺莫属。

竹艺主要指以竹为原料进行加工的工艺,竹筐、竹篮等日常用具,水指、茶杓等茶道用具,甚至我们儿时玩耍的竹蜻蜓等玩具亦属竹工的范畴。竹的种类多达1250多种,而日本有竹亦有600余种,先人们自古便熟知竹性,因而被加工成各式用具,融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手工艺品到艺术品

在中国,竹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经历了礼器、乐器,终而成为君子形象的审美象征。在宋元绘画中,可见不少竹编器物,如李嵩《骷髅幼戏图》《花篮图》以及宋人《小庭婴戏图》等。宋代流行插花之道,每于节日,竞相争艳,蔚然成风。此时的竹篮可见多种编织方法,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用性,而达到了观赏的层次。宋人崇尚淳朴雅淡,插花也讲究清雅脱俗,竹编平实自然,因此成为文人雅士插花之首选用具。至明清时代,竹工艺更是精巧绝伦,编织技法推陈出新,是中国竹编工艺史上的另一个高峰。而如今,清代以前的中国竹艺也只能在绘画中见到了。

竹工艺自十五、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受到珍视,得到传承发展,并对日本竹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由中国引进的竹艺在日本日常生活的茶道、花道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竹的旺盛生命力被视为日本民族顽强向上与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竹甚至被视为神圣之物、神灵寄居之所。

自室町时代(1333~1573年)煎茶与竹工艺一同从中国传入日本,至江户时代末年至明治初年是日本汉文化的全盛时期,这时从中国进口的“唐物”多由竹编制而成,如盛放花果的器皿、茶道中的竹篮、放置木炭的竹篓、摆放茶器的竹架等。当时,盛行的茶道文化包含的诸多仪式活动,对竹篮容器提出了较高的艺术需求。

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的三艺道中的茶道、花道、香道中,竹都以亲切不可小觑的姿态融入其中,“松竹梅”中松比喻男性,梅则为女性,竹处当中被誉为缘的象征。竹一晚可增长1米的成长力,亦是健康、直爽、纯粹人格的象征。随着时代变化,传统技法的革新演变是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日本人感性纤细的价值观,与竹真挚细腻的精髓不谋而合。

在文人活跃和煎茶道盛行的大阪、关东、关西地区,竹艺家从复制唐物竹笼,发展出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的日式竹篮,将竹篮从功能性的手工艺品发展为公众认可的艺术作品。

竹编方法多达百种

尽管日本竹艺皆具特色,但它们也有不同风格,以初代田辺竹云斋为代表的大阪竹艺更注重传统文人品位,而以饭塚家族为代表的东京竹艺则是注重新颖的现代性,这两种竹篮工艺特色给后世深远影响。特别是二次大战之后,二代田辺竹云斋、生野祥云、饭塚小玕、前田竹房二代等竹篮大师受到前辈的启发,持续不断地发扬竹篮工艺,对当代人重视、鉴赏竹篮之美有着不可抹灭的功劳。

在日本艺术的发展中,日本人追求细节、构筑完美的价值观,与竹真挚细腻的精髓不谋而合,竹篮作为容器的功能性被弱化,竹材的自身特性得到充分展现。竹艺大师们发展的竹编方法多种多样,甚至多达百种,依据不同用途又发展出相异的方法。基本可分为四边编法、六边编法、八边编法、弧形编法、网状编法、绳结编法等等,甚者有编织出文字、立体编织、混色编织的方法,若是几种编法交织使用,那更可用“吾编无尽”来形容。

以福冈八女地区为例,四边编法是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以相互围合交错,纵横相压编结成四边镂空形状,四边网格以及斜边菱形也属此法。从而又再衍生出多层交错的编织,其中竹丝粗细的变化,色彩的组合也令呈现出的效果丰富多姿;四边编法的基础上增加两根竹丝,六边编法出现的蜂窝状、龟甲纹、麻叶形……交错旋转的变化是来自自然赋予的灵感;八边编法更加夺目,绚烂的仿若钻石切割出的纹样;弧形编的纹样呈中心旋转,椭圆纹、螺旋纹都是由此衍生而来;网格编法是最为常见的手法,在平凡中玩出花样的本事可不是人人都有,当看到各种竹编纹样时,除了惊叹外方恨言语的枯白无以形容。

“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追求将仪礼之道融入雅趣,把美学雅致融入生活”,日本禅学思想强调涤清心境对自然万物的敬畏,竹艺大师在编织时,或许已经化身成竹,手法的跳跃即是与竹精神律动的禅境。他们以竹这种朴素自然的媒材,施以精湛的编织,将自然之美浓缩在纵横之间,其静谧的外表下时常表现出跃动的张力。

以竹艺融于生活,格物穷理、阐发幽微,仿佛置身于一种简朴、谦虚的至美优雅境界。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