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浙西三名士之艺文人生

新浪收藏

关注

■徐惠林

位于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历来以山水清远,物产丰饶,人文荟萃著称于世。在中国历史上,中过进士、状元的湖州人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那些彪炳史册的一代大家,如曹不兴、沈约、孟郊、张先、朱肱、赵孟頫、茅坤、茅元仪、俞樾、吴昌硕、沈尹默、钱玄同、钱三强、赵九章等。特别是在近代,湖州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们构成了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就书画家而言,湖州籍的吴昌硕、王一亭为领袖的海上画派,是民国时期艺术的代表。以湖商而兼具收藏大家的庞莱臣、刘承干、张石铭、蒋汝藻、周庆云、张叔驯等藏书、刊书及收藏文物,为传播中国文化不遗余力。

“吴根越角”的长兴县,辖属湖州市,历史上也是人文荟萃之域。长兴属浙江最北的一个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杭嘉湖平原,太湖西南岸,与浙江省安吉县、吴兴区和安徽省广德县、江苏省宜兴市接壤,“鸡鸣三省”是其形象之写照。清末民初,长兴县出过“南吴北张”之誉的金石书画张度,以及英年早逝的海上画派妙手严诵三。此外,即是时誉颇广今却渐被岁月之尘湮灭的“浙西三名士”,依年龄排序为:金涛、朱景庐、王季欢。

金涛:诙谐楼主嗜藏书

几年前的春天,笔者慕名前往长兴县西部的白岘乡罗岕村,拜访居此悬壶的老中医俞家声。俞先生在答问我之后,拉出抽屉,拿出了一本他新出的以医药验方为内容的《俞家声验方诗文集》相赠,并称还将编一本《俞家声诗书画根艺作品集》。老中医吟诗作画的本领师承谁家?答曰:“金涛金子长——”他随后从考南墙的玻璃书柜里抽出一本《金子长诗文集》,“是他儿子金千人上个礼拜刚寄过来的。”“当年日本人打过来,金涛一家逃难罗岕亲戚家。村人见他有学问,推他设办私塾,我就拜他为师了。”

回后查检地方史志,方知金涛为“浙西三名士”之一,图书目录学家,藏书家。

金涛之婿徐一之先生,曾撰文《缅怀先哲情愫依依》,记述了岳父多则轶事,很是有趣,但有关金涛生平,子女们还是首肯闻北先生整理的《金涛传略》。

金涛(1894—1958),字子长,号广冰,又号榴微,雉城镇人。金家在长兴属“诗礼名胄”。祖父楚翘曾任东粤(今广东省)布政使左僚。父蕙笋,是个很有才气的文人,不幸在乡试时,“呕血而眩,未几而死”。母亲王氏出生于“代不旷僚,簪缨相继”的名门。金涛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承师于上海名师顾佛影,天性聪颖,好学不倦,垂髫之年便能写出好文章。1912年就读于浙江法政学堂。1915年任湖北夏口(今汉口)地方监察所见习书记官。后弃法政而从事目录学著述。1925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因精通图书目录学,时馆长杨以明对金涛十分器重,待遇从优。完成目录编纂壬午后举家迁回长兴。1934年春,任安徽省立图书馆编辑。

在抗战之前的十余年,金涛年富力强,著述旺盛。其对图书目录学的重要贡献,当时的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陈东原有这样的评价:“子长湛深学问,精训诂,通假借。援据古籍,补正夺讹。”

他自家的藏书楼“花近楼”,传略记述有“十万余卷”。“每得佳本,晨夕目诵,手不停批,……十年有余,积稿盈箧。”由此,金涛先生先后编次《金氏花近楼书目解题》、《浙江省立图书馆书目提要》、《金氏面城楼善本书目》、《面城楼笔记》、《馆藏善本书目》和《复堂日记补帚续录校字记》等9卷。仅《花近楼书目解题》6卷就著录了千余部书的条目。其中清代以前的图书只占百分之23,绝大多数为《四库》以后的著作,近及民国20年来的新书。

花近楼及藏书毁于1937年11月日军侵占长兴的兵火。金涛负一端砚携家避居白岘罗岕村,靠亲友资助生活,但他心情旷达,于子弟、诗友“论诗窗前,挖药溪畔,采茶岭头”,仍笔耕不辍,编写了《金氏花近楼劫后诗文存》、《罗岕笔谈》等著作。前述俞家声就是此时拜他为师的。

在罗岕的岁月,他还结识了新四军参谋长粟裕,两位爱弈棋的棋友过从甚密。1940年浙西二区专员公署建立昭明馆,金涛被聘为馆员,并编纂出版了《昭明日记》等诗文,这些诗词抒发了金涛坚贞的民族气节,抗日必胜和忧国忧民的胸怀。1939年和1940年,他先后将两个儿子送入军旅,勉励他们杀敌报国,其中二儿子百川1944年秋,牺牲在湘桂战场。

《金涛传略》中写到,在金涛生活最艰苦的时候,沦陷区有个别民族败类,修书着人诱他事敌,但都遭到他严厉痛斥。

金涛除精通目录校勘外,还擅长骈文、诗词、联话、随笔,尤工诗词。他的诗“活拔绵丽,感慨苍凉”。先后出版《皆隐庑漫笔》、《秋海棠馆联话》、《浙诗遗珠集》、《续缦雅堂骈体文》、《金氏花近楼诗话》、《面城楼笔记》等17种29卷;未出版的各类著作有《清朝佛教文编》60多卷。

让人动容的是金涛恪守传家座右铭:“第一要端心术,心术宜正不且偏私,宜宽宏不宜刻薄,宜诚恳不宜诈伪,宜谦虚不宜狂妄;第二要端品行,品行宜廉洁不宜贪污,宜爱惜不宜菲薄,宜端庄不宜轻佻,宜朴实不宜虚浮;第三要端学问,学问宜沉着不宜浮躁,宜落实不宜剽窃,宜静养不宜奔静,宜勤苦不宜安逸”。这在当下,每一条均振聋发聩,掷地有声,于人修身齐家大有裨益。

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