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椅制作过程解析
□□宋立鹏
中式红木家具造型优美、气质典雅,堪称中国家具乃至世界家具的经典。而纯手工制作的中式红木家具,不仅在外形上传承了中式家具的精髓,其独特的制作流程也为家具本身增添了魅力。
纯手工制作的中式红木家具拥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工艺流程,从原木到成品,需要经过木材烘干、选料开料、榫卯、雕刻、组装、刮磨、上蜡等多道工序,每一个工序都有着独特的技艺要求。作为实用性、艺术性兼而有之的中国传统家具,无论是它的制作过程还是使用过程,均为无所不在的“情感制作”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情趣。
以传统中式红木家具中的代表之一“皇宫椅”为例,皇宫椅是在圈椅的基础上改造出来的,是一种有束腰、多雕饰,且带有托泥的圈椅,它比圈椅显得更加华美大气。因最初此椅是为宫廷特制的家具,故称其为“皇宫椅”。通过皇宫椅的制作过程,我们可以一窥中国传统家具自成体系的制作规范与严谨精妙的高超技艺。
选料考究 榫卯严谨
皇宫椅的用料相当讲究,通常采用木质致密、色泽深沉且能长久散发清幽木质香气的黄花梨木。原木运回工厂后,厚薄不同的板材通过分类,分别进入干燥窑进行干燥,直到将木板干燥至水分含量在8%至12%。只有控制好木材与本地湿度的平衡,制成的家具才不易开裂和变形。木料经过干燥处理后,木工师傅会根据图纸进行选料和开料。
在选料过程中,除需根据家具制作的不同位置,选择尺寸和造型合适的木料外,还要考虑拼板的花纹是否对称、纹理走向是否相同等诸多因素。各个位置所需木料选好后,就要开始对木材进行开料。在开料过程中,首要工作便是将木料的白皮及两端废料进行截取,其次要根据家具的制作尺寸,将截取好的板材进行再次开料。
开料完成后,就要进入中国传统红木家具的灵魂——榫卯结构的制作。榫卯结构使整套家具不使用一钉一铆,除提升红木家具的内在品质外,还能使其结构造型更具稳定性,同时兼具装饰作用。相比许多现代家具用钉子连接、固定各部位,榫卯结构无论是力学探究抑或内在连接更显浑然天成、坚固耐用,这也是中国传统家具历经百年而不变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榫卯结构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致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勾挂榫等。皇宫椅的扶手通常使用楔钉榫,椅圈多用三接楔钉榫连接,椅圈上楔钉榫的连接工艺也是判断皇宫椅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工粗糙的皇宫椅椅圈楔钉榫的连接处可能会留下较大缝隙,事后工人们常会用锯末粉将其补上,但这样的话会留下一条明显的黑线。而做工优良的榫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另外,传统的皇宫椅拼接处楔钉的形状是正方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上下左右上保持连接的稳固性,一字形的楔钉也可使用,但其效果相对较差。
此外,在榫卯工序中,从榫头开凿到榫眼细节,均需对榫头与榫眼的匹配程度进行反复推敲,针对“有没有歪斜或翘角”的依次检验行为,即行业所说的“认榫”过程。如果发现有歪斜或翘角情况,则需及时进行调整。
雕刻完美 组装慎重
榫卯工序完成后,会进入雕刻纹饰的工序,可以说,在红木家具的全部工艺中,雕刻工艺占了一半以上。中式古典红木家具的雕刻工艺可分为线雕、浮雕、透雕、圆雕四大类。线雕又称“线刻”“阴刻”,用刻刀于木面之上刻出花纹,刻痕陷于木材之内,为雕刻之基、勾画之本。其线条清晰明快、流畅自如。浮雕的雕刻凸于平面,其用途极广,山水风景、楼台殿阁、花鸟写意,高低重叠、上下穿插,相契相合,意蕴深邃,妙趣横生。透雕即“镂空雕”,于红木之上锼空不必要的留白,凸显纹饰,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与变奏中,表现出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圆雕则指无背景、具有真实三维空间关系、适合从多角度观赏的四面雕刻。
在雕刻工艺完成后,接下来就要对已制作的部件进行组装。在组装过程中,一定要不差分毫地掌握好榫卯的紧密及接口的吻合。此外,由于红木家具自重很大,在组装时如果放在不平整的地面上,其腿上的受力不匀,很容易造成家具变形走样。所以,木工师傅在“攒活”时都会在水平、干净的地面上进行,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在家具组装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使家具的各部分连接紧密。
刮磨上蜡 平整润泽
家具组装完成后,还需对表面进行刮磨的处理,这是中式红木家具制作过程中一个关键步骤。我们看到的家具,很多型面要经过纯手工的打磨处理,一般先用刮刀刮磨,再用由粗到细的砂纸分多次精细打磨,直到将较粗砂纸的痕迹磨掉。刮磨后的半成品家具线条流畅,表面平坦无起伏感,纹理清晰。
刮磨后的各部件经检查合格后,就可以拆分下来进行上蜡了。用软的纯棉布将加热溶化后的蜂蜡均匀地擦磨在部件表面上,第一遍上蜡后待木材完全将蜡吸收,还要进行再次打磨,这是为了将家具表面多余的浮蜡去掉,把渗入木纹里面的蜡保留住,使木质亮而不燥。这样的工序要反复很多次,直至家具呈现出润泽、古朴的气质,才算大功告成。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