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从个体经验到公共社会——沈烈毅、冯且双个展开幕

新浪艺术

关注

2020年1月2日,“风中之风——沈烈毅作品展”和“蓝上之蓝——冯且作品展”在运河外滩开幕,同步展出了艺术家沈烈毅和艺术家冯且的雕塑和装置作品。

在策展人林书传看来,他之所以用“风中之风”来阐释沈烈毅的作品,是因为其有着从表象到内在的双重逻辑。第一个风,是能够激起涟漪的自然之风,第二个风是能催动心灵涟漪的内在能量。这些作品呈现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裂隙中,以及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裂隙里构建起一个全新关系模型。

风是流动的,是有能量的,所以,风中之风,就是流动中的流动、能量中的能量,是风的叠加态。“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人李峤这首名为风的诗,精辟的揭示了风的这种流动不息和能量传递的属性。沈烈毅不仅像一个天生的猎手,轻松地捕获着自然界的石、竹、木,轻松地捕获着人世间的钢板、卷纸、跷跷板,同时,更像是一个极具耐性和恒心的驯兽师,无论对自然之物,还是对人间之器,富于爱心也褒有朝夕相伴的决心,他在自己和驯服“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极具磁力的共情关系,彷佛这些对象也像动物谙熟饲养员的气味一样,谙熟沈烈毅的天赋秉性,进而配合着艺术家的创作。

策展人冯黎敏认为:在《雨》《静水流石》《弋》等作品中有着一股“闪电从观者的瞳孔一头跌进心脏”的力量。而《跷跷板》则揭示了“充斥在个体、群体、物质之间,看不见的力量和隐秘的共谋关系。”沈烈毅通过这一系列作品表达了他对个体经验、公共社会、物质表象和精神内在等多重维度构成的立体世界的深度思考。

沈烈毅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个体经验、公共社会、物质表象和精神内在等多重维度构成的立体世界的深度思考,同时也回应了居伊·德波揭示出的令人震撼的事实,一如诗人丁成在其诗中表达的那样:我们都失败于一场众所周知的胜利。

对于冠以“蓝上之蓝”之名的冯且作品,林书传指出,冯且是一个具备高度抽象概括能力的艺术家。蓝上之蓝,精准地呈现出了宇宙、天空的特征、本质的属性和内在的关系,从而体现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个别的、非必要的特征、属性与关系权衡、舍弃的思维历程。冯且从一种单纯颜色角度出发,在视觉层面探讨如何将颜色形态化,如何巧妙地与天空融为一体,又如何不巧妙地与屋顶发生视觉的冲突。彷佛艺术家在向社会公众发出一个令人惊警的追问:为什么天空的蓝永远与世界和谐,而人造的蓝永远在追赶和谐?

策展人冯黎敏则认为:当我们身处的环境成为消费时代的牺牲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我们期待的仍然是本质的蓝、本质的深邃、本质的本质,这一点点本质的天空,这一点点本质的蓝上之蓝,期待着和人们印象中的蓝色形成经验的观照,形成深切的互文关系。

据悉,此次展览持续至2020年3月1日。由林书传、冯黎敏联合策展,由运河外滩主办,成都蓝顶美术馆、无锡蓝凤创意文化、杭州瀚阳艺术中心共同承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