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潜在故土》于东昌弈空间—UNArt艺术中心开幕

新浪艺术

关注

UNArt艺术中心于2019年11月8日至2020年1月19日与V2_动态媒体艺术实验室联合呈现展览“潜在故土”。本次展览将展出4位艺术家共14件作品,涵盖架上装置、摄影、影像、表演等形式。

UNArt艺术中心致力于发展成一个关注科技与艺术的机构,V2_动态媒体艺术实验室也对于在中国发展有效的在地延伸持有同样的愿景,两所机构就长期战略性合作达成一致。这次合作将致力于发起和支持前沿的艺术研究与新兴的跨学科人才,尤其关注于长期支持年轻艺术工作者,并最终由两所机构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才网络,并在科技,艺术与教育领域成为中荷两国交流的端口。

展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对精确和“绝对性”的关注是否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不仅通过海量数据和科学方法论,向机器灌输一种特定的工作方法,连我们自己也开始将其作为解释世界的模式。或许有必要质询人类与机器是否有可能捕获真实世界里潜在的风景,现代科学所追溯的“终极现实”里,是否还有空间构筑多重的、不确定的世界样貌?本次参展艺术家通过科学观测与检验的手段探讨我们自身或天性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从中揭示不易被察觉的部分,并将之映照回感官世界当中。本次展览的叙事不仅仅产生自各种设备与仪器的读数,也弥漫于空间体验和感知场域之中。

阿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测量现实》[1]一书中追溯了现代科学对测量的关注,并试图探究机械钟、精准的地图、复式记账、精确的代数、乐谱以及透视绘画等事物如何构造我们对“世界真实”的认知。现如今,科学测量设备、数据生产和互联系统三者已然编织起一张隐形的巨网:随着现代工具和设备不断揭示出世界“隐性规则”抑或超出个体与在地经验的过程,对这些规则和过程的解释也落在少数人的手中,“万物”,如德里达[2]所言,都通过法例(nomos)与技术的孔径所定位,而技术也反过来侵入了自然(physis),并摧毁了自然的幻象。而无论看起来有多精确,这样的“真实”或“绝对”依然虚无缥缈,无从把捉。汉娜·阿伦特[3]曾谨慎质疑过现代科学的“成就”之一——“它已然跳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纯人本主义的观点和把捉”,并退缩为仪器与量表的扰动。读数是对真实的揭示也是遮蔽,在如此的背景之下,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不同版本的世界?

本项目由UNArt艺术中心与V2_动态媒体艺术实验室联合呈现

开幕:2019年11月8日(周五)下午5点

展期:2019年11月9日-2020年1月19日(周二闭展)

开放时间:周三-周一 (每周二闭展) 10:00-17:00, 16:30 停止入场

地点:东昌弈空间 -UNArt艺术中心一楼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泉北路150号)

策展人:龙星如、弗洛里安·魏格尔

艺术家:刘昕 、李昶 、科拉莉·沃盖拉 、约翰尼斯·兰坎普

票价:30元

UNArt艺术中心支持通过艺术的全新视角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联合多学科、协同多媒介实现前沿研究成果的艺术实践。《探索器001》于 2019 年被 UNArt艺术中心委托创作并收藏,于2019年11月8日正式对外亮相。其创作时间标志了新型由机器学习技术普及而带来的简易人工智能艺术装置的浮现,也象征着人工智能这一媒体艺术类别的兴起。

《探测器 001》, 或拉丁学名 AVERSE SPECILLO DI DUCENDUM, 是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展现艺术家对后星球时代机械生命的设想的交互式机械装置。

据胚种论,即地球生命起源于外太空微生物,且他们在环境合适的情况下启动生命的理论,装置假想在不久的未来诞生具有意识的机械生命来地球访问探索该星球环境的生存条件。装置将通过一系列传感器跟踪并捕捉其周边空间的人与物的数据的存在及运动,并将该数据传输到一个由艺术家开发的机器学习的程序框架中,该程序将分析并储存捕捉数据到一数据库中。该数据库则将成为日后数字艺术家的资源,可为他们的作品提供原始数据资源,如同胚种论,实现艺术生成艺术的概念。该作品于2019年由UNArt艺术中心收藏,作品的创作时间也标志了新型由机器学习技术普及而带来的简易人工智能艺术装置的浮现。如果古代西方探索家所收藏的珍惜物种,该人工智能作品象征这媒体艺术兴起的物种类别。

装置上层为传感器区域,外由环绕式圆形轴。内球含若干摄像头用于跟踪人与物的运动轨迹并将其输入机器学习模型。 该数据则被机器学习系统分析,并由中间的LED / 激光卵结构呈现。该数据也将存入数据库,并为UNArt艺术中心的艺术家日后用于创作数据驱动的实时或非实时媒体艺术作品。 两层传感区域将来回缓慢旋转。

[关于Benjamin Bacon (白培耕)]

Benjamin Bacon (白培耕) 是一位美籍媒体艺术家和音乐人,在声音艺术、计算机艺术、系统逻辑和机械装置的交汇处创作作品。他当下即将成为昆山杜克大学媒体与艺术系的副教授,他曾任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科技专业算法与媒体设计助理教授及本科系主任,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系艺术助理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算法与媒体设计教授,并在诸多国际一流院校担任教授职位。他是上海跨媒体设计实验室 Dogma Lab 的联合创始人。他曾在美国、欧洲、中国等诸多城市演出十余年,并在北美、欧洲、亚洲、中东等地展出艺术项⽬目。他是试验电⼦乐活动项目“Voltage Divider 分压器”的创始人和音乐人。“Voltage Divider•分压器”的演出横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将不同风格、手法的试验电子乐、先锋电⼦乐集聚于同一演出平台。

[关于艺术家]

Coralie Vogelaar

Coralie Vogelaar(1981)是驻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家。 她的工作包括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我们视觉文化中的估值机制。 她从计算机科学中获得启发,并与深度学习,情感和图像识别软件一起工作。 探索计算机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领域,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观察或行为方式。她于2007年毕业于桑德伯格艺术学院,之后在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博物馆Beeldende Kunst学习。

Johannes Langkamp

Johannes Langkamp,新媒体艺术家,生于1985年,现工作和生活于荷兰鹿特丹。他将影像作为一种媒材进行持续地、饶有趣味的研究。他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以简单的方式创作成许多简短的影像片段,使它们呈现原始、粗略的观感。通过对视角和感知进行探讨,Langkamp的创作往往让人耳目一新,甚至他自己也感到吃惊。他对自己的常用工具(摄影机、情景以及展示方式)的特性和局限性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其理念也在随之演变,并且将粗略的草图转变为艺术装置,从而凸显摄影机和空间的关系。其作品以直接观察的方式,呈现了他对现实的非同寻常的捕捉,让观者从Langkamp的视角体味这个世界。

刘昕

刘昕(生于1991年,中国新疆)是一位艺术家和工程师,她的实践从表演和工艺品延展到科学实验和学术论文。她认为科学作为一种语言,技术作为手段,可以在群体共享的经验网络中创造裂痕和波动,以此来探讨情感、信仰和主观性。刘昕于2013年完成了清华大学测量、控制技术与仪器学士学位,于2015年获罗德岛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硕士,在2017年获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艺术与科学硕士学位。

她是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太空探索计划的艺术策划人,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项目成员和皇后博物馆驻馆艺术家。她曾获得众多奖项和驻留机会,包括纽约艺术设计博物馆的范利尔奖学金,华宇青年奖决赛, Sundance New Frontiers Lab和Pioneer Works驻留项目。她曾获得SXSW、FastCoDesign、Core77等奖项,其学术出版物在ACM会议中得到认可。刘昕在很多国际活动和展馆展出过作品,包括Ars Electronica、波士顿美术馆、圣丹斯电影节、沃克艺术中心、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OCAT上海、曼彻斯特中国当代艺术中心和电子艺术国际研讨会。作为一名研究员,刘昕与包括微软在内的机构进行合作,如Research NYC & Asia和Google ATAP等。

李昶

李昶,艺术家,策展人和北京独立艺术空间IDs的艺术总监。出生于北京。她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02-06),以突出的专业成绩保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本科,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2006-10)后到英国深造,以当年毕业专业最高分获得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学位(2012-14),2018年获得英格兰艺术委员会批准作为艺术领域杰出人才留英继续创作。她也是英国皇家版画协会在职的唯一华裔委员。客座授课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李昶目前生活工作于伦敦和北京。

李昶的作品跨越多维,多运用影像,行为,互动装置,和平面媒介。关注时间,图像,经验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交叠关系,在多元的艺术实践中探索东方性的内核,探讨个体与自然,当下和历史之间的流动性关联以及艺术语言和文化身份的思考。她关注图像,声音,气味这些外在世界的信息形成的场域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关联,并且始终对作为结果的既有认知保持怀疑。于是通过场景的搭建,动态影像,装置和其他具有时间延展性的媒介去模拟个体经验,记忆,思想和意识在时空线上的形成过程,从而提出替代性的质询。

[策展人]

龙星如

龙星如(Iris Long),策展人,写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方向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普适运算与数据充斥的时代语境下,艺术创作与数据环境及技术的关系。译《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并获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提名;第一届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英文入围评论者;2018年获得现代Blue Prize策展人奖并于2019年策划展览《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2019年联合策划上海UNArt Center开幕展《可善的陌生》,今日美术馆第三届未来馆《机器人间》。2019年担任ISEA电子艺术研讨会国际评委。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评论硕士,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士。

Florian Weigl

Florian Weigl(生于1985年)是V2_动态媒体艺术实验室的策展人。近年来,他主要的研究与策展工作专注在艺术与技术的交叉领域及其社会影响。在2015年加入V2_团队后,他负责作品与研究成果展示、联合创作与研究等工作。他也在V2_负责Test_Lab系列公共活动的策划工作,包括发起3x3系列现场试验项目。他发起了群展《演出开始》(2016年展出于V2_,与Sarah Cook共同策划),以及一系列个展,包括Jonas Lund的《操作谦恭之声》(2018),Philip Vermeulen的《物理节奏机》(2017年展出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2018年展出于V2_),Marnix de Nijs的展览《鬼魂之眼》(V2_,2019)。此外,他还为短期国际驻地夏季项目 (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residency program Summer Sessions) 提供策展支持。除了V2_的职务,Florian也是一位独立策展人,他以策展人/制作人的身份与艺术家密切合作。他是蒙德里安基金(Mondriaan Fund)的顾问。

[关于UNArt艺术中心]

UNArt艺术中心致力于成为连接科技、艺术与教育的国际交流平台,位于上海浦东第一家电影院东昌电影院。它通过艺术的全新视角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联合多学科、协同多媒介呈现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推广科技艺术教育和探索跨产业的共营模式。

[关于V2_动态媒体艺术实验室]

V2_动态媒体艺术实验室 (V2_ Lab for the Unstable Media) 是位于荷兰鹿特丹的艺术与媒体技术跨学科机构,致力于展示、制作、归档与发表艺术、技术和社会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成立于1981年的荷兰V2_动态媒体艺术实验室为研究不同学科的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研究人员、理论学者和软硬件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平台,供他们探讨工作,分享发现。在V2_看来,科技进步蕴含着社会学意义,而艺术和设计在科技进步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V2_创造出一个语境,通过批判性对话、艺术反思和实践型研究等方式,探讨科技对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关于东昌弈空间 (原东昌电影院)]

位于浦东新区南泉北路150号的东昌弈空间(原东昌电影院)历时5年的重装工程,升级为上海首家集艺术展示、科技教育、电子竞技赛场功能为一体的5G多元文化体验空间。

[关于上海浦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2008年6月,由浦东新区国资委出资、新区宣传部(文体旅游局)委托管理的专注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国有文化企业。以建成“浦东新区具有引领力的国有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为目标,在文化产品服务创新、文化资产整合运营、文化产业投资合作等三个方面不断提升公司专业化水平和业务能级,力争将公司打造成为立足浦东、面向全市乃至全国的国有文化产业投资控股平台。为浦东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支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