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燕:民族服饰的日用之道
2017年5月1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学术指导、中华手工杂志社、手艺网、观澜湖手艺工场执行的国匠荣耀·第二届手工艺创新盛会在深圳观澜湖酒店隆重开幕。这是一场聚集了手工艺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的思想盛宴;更是聚各方思想之光,探索“百工振兴”的开拓之举。孔雀窝创始人杨丽燕就民族服饰如何进行生活化的问题,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发心得。
一身蓝色刺绣长裙,挽着精致复古的挎包,杨丽燕出现在会场时,被记者问得最多的便是“孔雀窝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杨丽燕微笑着解释到:“孔雀窝以前主打民族服饰,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探索,未来会进军家居领域、舞蹈培训和一些衍生产品。另外,像眼镜、饰品之类的也在慢慢开发。”
孔雀窝的诞生缘于2003年的舞剧《云南映像》巡演,为了达到最佳宣传效果,杨丽燕决定亲自为姐姐杨丽萍设计表演服装。一直以来,孔雀窝主打手工刺绣,一部分是从乡下收集的老绣片,一部分是参照老绣片进行的“老款新绣”,聚集中华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精粹,绣片样式包括彝族、 白族及苗族等20多个民族,囊括北京清绣、苏州苏绣、湖南湘绣等数十种工艺,将东方的婉约之美凸显得淋漓尽致。
“民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手工的东西不能丢,必须要传承下去。”杨丽燕坚定地说。“那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呢”记者继续追问到。“要传承就必须学会创新,最根本的就是从理念上进行转变。以前孔雀窝设计的服装只能在舞台上穿,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做偏向生活化的服饰,把它与现代时尚结合,比如旗袍,我们不做那种传统开叉的,只在主体上加一点刺绣,在生活中也能穿。”
谈及接下来的打算,杨丽燕说:“我们想办一场国际民族服饰的展览,展品便是我这二十几年来收藏的一百多套的民族服饰,包括清代和明代的服饰。等再积累沉淀后,我还想建一座民俗博物馆。让普通大众也能感受民族服饰文化。”如果把传统手工艺看成一艘帆船,那手工技艺是帆,日常生活便是载体,只有将它们结合,传统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本次盛会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放出2017年度手工艺行业重磅——“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百强榜”并集结成业内首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蓝皮书》,孔雀窝也入围了百强企业的榜单。手艺网记者问到:“关于此次盛会,您有哪些收获?”杨丽燕深受触动:“手工艺行业很小众,还没有足够强大,但看到还有这么多人依然坚持走在探索的路上,倍感温暖和欣慰。同时,也很感谢《中华手工》和手艺网这个平台,让单薄的手工艺力量汇集到一起,让那些束之高阁的手工艺重新走进大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