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航拍先驱用镜头记录80年前中国珍贵影像

新浪艺术

关注

飞越中国——航拍先驱卡斯特尔用徕卡镜头记录下的80年前中国珍贵影像

作者:燕语君达[微博]

作为今年“上海艺术周”最重要的艺术项目之一,为期4天的第二届上海艺术影像展(Photo Shanghai)已经落下帷幕。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家重要画廊携500余件风格迥异的摄影作品亮相上海艺术影像展,并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尽管具体数据主办方尚未披露,但根据展览现场爆棚的人气来看,摄影艺术作品的市场的确在迅速升温。仅首日的VIP预展上,几小时内,不少经典的摄影作品就已经被贴上了“红点”。

上海艺术影像展是由世界摄影组织(World Photography Organization)主办的专注于摄影的顶级艺术博览会。虽然今年只是第二届,但已成为上海最具国际性的艺术博览会之一。相较于去年首届上海艺术影像展,本届无论是在参展阵容、参展作品还是展会内容设置和呈献效果等方面,均较上届有所提升。

在首日VIP预展上,燕语君用了近3个小时时间深度体验了本届上海艺术影像展。其中,有近一半的时间只为驻足欣赏首次参展的徕卡呈献的摄影个展“飞越中国”——由民航业传奇人物、航拍先驱Wulf-Diether Graf zu Castell-Rüdenhausen(武尔夫-迪特·格拉夫·卡斯特尔-吕登豪森【简称:卡斯特尔】)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珍贵影像作品展。而事实上,据我了解,展览期间,不少影像收藏家和摄影艺术爱好者等,都对卡斯特尔的航拍摄影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作为本届上海艺术影像展的数码合作伙伴,徕卡共推出了3位著名摄影师的作品展。除卡斯特尔的惊人航拍中国影像作品外,还有德国建筑摄影师HG Esch拍摄的当代中国都市景观和曾问鼎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新人奖的中国青年摄影师黄京的作品。他们每个人都用镜头记录下了中国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徕卡镜头下的中国”系列摄影展。而其中,最为经典和珍贵的,仍当属卡斯特尔的“飞越中国”航拍摄影。

20世纪初期的民航业先驱们至今都充满着传奇色彩。飞机的问世,使整个世界被重新发现和丈量。这一切,不仅需要创新性的飞机工程制造技术,更需要勇于投身民航业的开拓先锋。而卡斯特尔(1905-1980)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传奇的开拓者,他对飞行的热爱,完全是为了探索和发现世界。在那个飞行仍是一项冒险活动的年代,他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了许多独一无二的珍贵影像资料。由他拍摄的航空照片展现了中国许多地方当年的独特风貌,而今天,经过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后,这些地方已迥然不同。

为筹备开展中国民航业务,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于1930年2月与中国当时的交通部合作成立了“欧亚航空邮政公司”。1931年5月起,公司开始运营上海—南京—北京—中国东北地区的邮政业务。1933年卡斯特尔作为飞行员被派往中国。

卡斯特尔1905年出生于德国柏林,成长于波兰境内的勃兰登堡梅尔克地区。他从小便酷爱飞行,21岁时就取得了飞行员证书,25岁时成为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1933年至1936年,他受委派前往中国,帮助欧亚航空邮政公司建立航空交通网,并陆续建立了多条航线。其中,包括柏林—莫斯科—上海航线,以及长达6600公里的柏林—喀布尔航线,这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飞行线路,完成这段航线的飞行需要36个小时。当然,这个工作任务使卡斯特尔获得了一个绝无仅有的机会去实现他的梦想,那就是飞越中国。他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个从空中俯瞰中国的欧洲人。中国独特的风貌令卡斯特尔感到震撼,于是他立即决定用航拍影像将中国独特的景观、地理特征、地貌形态、民住文化、历史古迹等记录下来。

在无数次飞行中,卡斯特尔用徕卡相继凝固了中国壮观的景象。其镜头记录下的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中行驶有序的船只、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一望无际的阿拉善沙漠、云雾缭绕的峨眉山、冰雪覆盖的昆仑山、贺兰山下的西夏陵、时尚魔都的黄浦江以及威严壮丽的紫禁城等,向西方展示了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卡斯特尔的航拍作品不仅是具有考古价值的经典之作,也是对飞行与摄影完美结合的最佳诠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传统与现代,在卡斯特尔的摄影作品中都得到了生动展示。

据悉,在本届上海艺术影像展之后,此次展出的卡斯特尔“飞越中国”系列作品将由徕卡捐赠给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珍贵文献典藏。

本文作者系:资深艺术市场观察评论员,上海又君文化艺术总监,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