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甓火染釉 窑变无双—清雍正窑变釉梅瓶赏析

新浪艺术

关注

中国历代瓷器专场 

特别呈献

拍场罕见的雍正年间窑变器型  

底部镂金及底座、旧盒皆为原装   

,时长01:30

清雍正·窑变釉梅瓶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高:27.8cm  直径:19cm

来源:罗斯柴尔德家族旧藏(据底部金饰文字)。

器型瓶小口,丰肩敛腹,线条流畅优雅,

突显窑变釉鲜亮、流动之雅致;

瘦胫,圈足。

梅瓶· 肩可比文人

梅瓶,古代日常瓷器常见瓶形。唐代即有烧造,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以瓶体修长,称‘经瓶’;常作酒具使用,也可用来插花,以作陈设瓷,宋代后各朝各代都曾烧制,独器身随各朝审美有所变化。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寄托着文人的林泉之思: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颈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画中梅瓶,器型小口,丰肩敛腹,

信手插花,也就一枝满瓶,殊有魏晋风度。

陶器受土已然千年,就瓷瓶结实,士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尚清雅也。文震亨在此基础上继续分出雅俗,认为插花的瓷器“大都瓶宁瘦,无过壮,宁大,无过小,高可一尺五寸。低不过一尺,乃佳。”

是件梅瓶外形俊秀挺拔,线条优美流畅,是为唐(英)窑之窑变佳器。瓶体修长,唇口微撇、微外翻,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近足处微撇,器形挺拔俊秀,线条柔美起伏,尽现迤逦之姿;惟文人或能闻其精深。

瓶身通体施窑变火焰红釉,色泽有如红宝石之妍丽,喻为“火焰红”。垂流似霞若焰,釉色紫红,仅口沿及腹部间杂蓝色垂淌,状若瀑布,灿若晚霞。

典雅隽秀的器形与瑰丽明艳的窑变釉完美地结合,艳丽动人。红、蓝二彩斑斓相掩,纵横变化,动感强烈,富于韵味,此等虚幻之景,无有穷竟;惟画师或能状其微妙。

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窑变釉,作为清代雍正时期仿宋代钧窑而创烧出来的一个釉色新品种。主要是在钧红釉表面覆盖一层特制的釉料,经高温浇成釉料的自然垂流而形成交错红蓝毫纹釉面。对蓝毫纹丝多的称为宋钧花釉,红毫纹丝多者称为均红花釉。

《稗史汇编》有云:“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将含有不同呈色元素的色釉融于一体,在窑炉中高温烧制,釉料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在熔融过程中,呈现色彩斑澜的釉色,千种风姿,万般异彩。

底釉中心刻‘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古人常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最初的窑变变化莫测的釉彩特征。宋代景德镇的窑变“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识预定某色也。”在不同的窑内气氛中呈现出多种美丽的高温色釉交织融合,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被后人誉为“烧出来的诗情画意”。

借唐诗来赞咏窑变釉恰如其分,“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峪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窑变釉开创于我国陶瓷釉彩装饰的新途径,它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色釉,是青瓷工艺的创新和突破,为中国陶瓷工艺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陶公·运甓火不灭  色染时春

能够重现宋瓷釉色,突出清代御窑造瓷技术的高超,这还得归功于清代御窑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督理景德镇御窑厂时竭力仿制钧釉的成果。

唐英像

雍正六年八月,唐英赴景德镇任职不久,便接到了仿烧钧窑瓷器的任务。他将自己信赖的吴尧圃派往均州,并以此诗相赠,从诗文中可见唐英对此行满怀期待。

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宝

玫瑰翡翠倘流传,搜物探书寻故老

——唐英《春暮送吴尧圃之均州》

宋代名瓷钧窑,清雍正、乾隆二帝时尤为钟爱。《内务府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以下简称“活计档”)中多有记载(注2):

· 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给年希尧,照此款式做钧窑,将霁红霁青釉烧造。(雍正七年)

· 著照宜兴钵交与烧造瓷器处仿样,将均窑、官窑、霁青、霁红钵各烧造些送来,其均窑色要紧。(雍正十一年)

唐英刻《陶成纪事碑记》述,御作坊按钧釉创制最少九种釉色,其中五款按清宫珍藏、特送至景德镇作坊之宋代钧瓷研制。景德镇御窑研制仿钧釉,工艺之巧,创思之妙,从此等记载可见。景德镇创制仿钧釉色,耀眼炫目,得时人赞赏更胜宋钧。

宋代钧窑器稀少名贵,有“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之说。钧窑等宋代名窑色釉瓷为世人所推崇,后世多极力仿烧。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仿钧始于明宣德时期,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复古之风盛行,仿宋代五大名窑的颜色釉瓷取得了辉煌成就。

当时协理窑务的督陶官唐英曾派人赴河南调查宋钧窑的配制方法,经多次试制烧成仿宋钧器,成功地烧造出几可乱真的仿钧釉,成为清代名贵的色釉品种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陶冶图册》为乾隆初期如意馆画师孙祜、周鲲、丁观鹏受命合绘,详实地记录当时御窑厂的生产状况与开发的新技术,其中在“琢器造坯”中就有此类梅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陶冶图册》

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窑变釉,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窑变釉到清乾隆时期产量大,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掌握窑变釉的规律,将高温窑变釉的烧造提到了新的高度。但雍正时期,此类窑变釉的梅瓶制作不多。格调高古者,更实为罕见。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 清雍正款橘红釉梅瓶与本件器型类似 釉色不同

故宫博物院所藏此两件均为清代窑变釉,但与本件器型不同 

本场秋拍中国历代瓷器专场特别呈献此件雍正时期的窑变釉梅瓶,堪称典雅隽秀的器形与瑰丽明艳的窑变釉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

西泠印社二〇二一年秋季拍卖会

诚邀莅临

- 预  展 -

12月23日至12月25日

(周四至周六)

- 拍  卖 -

12月25日至12月27日

(周六至周一)

- 展拍地点 -

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 一楼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东路2号)

- 联系电话 -

0571-87896778 / 8781258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