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本草纲目》·格物通典的诞生记

新浪收藏

关注

《本草纲目》——我国古代医药史上卷帙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2011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西泠春拍此部“金陵本”《本草纲目》,为这部名著成书后的第一个刻本,于李时珍在世时主持刊刻,多能体现著者本人原意,图例也均为李时珍及其子所作。全书共五十二卷,此本存四十二卷,保存完好。

医林巨匠李时珍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成就了这部《本草纲目》。像这类大型书籍的编纂,一般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条件的保证,而成书之后,又面临着更为艰辛的独立出版之路。一个职业医生是如何排除万难,坚守并完成这项工作的呢?

(明)李时珍辑   
明万历十八年(1590)金陵胡承龙刻本   
21册 棉纸   
鉴藏印:玉润堂图书印(朱)   
半框:19.3×14.3cm 开本:26.1×16.3cm

·首先是知识的储备

不难发现,李时珍阅读视野非常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于是,在最初的创作设定上,《本草纲目》便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本草文献,以一部博物学著作的姿态存在。除了植物之外,动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矿物、采矿乃至于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内容,只要有参考价值,李时珍都作了细致研究。一方面要绳旧本之误,同时游走民间的田野调查中,将新的内容添补入册。以中药为依托,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药物、方剂、临床应用等众多学科的综合,集历代本草之大成而出新。

这个学者型的医家,在为官员治病过程中,更不忘把握住接触文献资料的宝贵机会。他不仅通过王府藏书饱览医学典籍,甚至利用过太医院的皇家藏书,还获得不少观察国外进口、国内贵重药材的机会,这都成为编写《本草纲目》有用的素材。

·其次是诠释和整理

基于海量的知识信息,李时珍采用了传统的“通考据”治学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占有、校勘和订正,考据、诠释、整理和疏通等工作,纠正旧说的错误,求得正确的理解和知识,确立了《本草纲目》的学术品质。套用当下的话说,这就是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实际的临床应用领域,都能够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和有价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写作体例和写作要求,李时珍在每味药下均排出1 0个项目,包括正名、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制、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重点是医药结合及应用的论述。

值得玩味的是,由于李时珍受过传统训诂学的训练,《本草纲目》甚至成为一部探讨语源及相关名物训诂的重要著作,从《本草纲目》“释名”一项中,便能充分感受到。

·分类即为创造

公元14至17世纪,中国和欧洲的本草学各自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作为植物分类学思想的早期人为分类系统代表性人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力求“博而不繁,详见有要”。改变了历代本草对每种药物采用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不但有实用价值,奠定了近代植物分类学说,而且比西方植物学分类鼻祖瑞典人林奈早了l00 多年。

无怪乎许多学者把它称为“古代最完美的分类法”。此后鼎鼎大名的学者李约瑟在皈依中国文化过程中,都将李时珍的经典巨著《本草纲目》作为研究中国科学发展史的指南。

·开启独立出版之路

1578年,62岁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定稿之后,李时珍便亲自开始联系出版事宜。他首先选择在家乡湖北范围内寻求机会,想通过官府或出版商支持的途径尝试出版,无奈并没有获得投资的机会,于是只能将目光投向全国最大的刻印中心——南京。然而,市场化运作的民营出版机构,倾向于有确定读者群的小说、戏曲类图书的行销,像《本草纲目》这类读者数目有限的医书,由于在商业类型上十分模糊性,只能收获到冷漠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古代科学思想的承载,书中饱含了反神仙道教的内容,也为李时珍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从来,书商都是不敢贸然承担经济与政治的双重风险的。

·王世贞十年一序

《本草纲目》的出版虽然遇到困难,但是却被广泛地传抄。有识之士为李时珍出谋划策,如果请当时的文人领袖王世贞为书作序,或许借其声望,能够引起朝野的重视。1580年秋,李时珍前往南京太仓县弁山园拜会王世贞,表示“愿乞一言,以托不朽”,然而王却并未满足这位曾有一面之交的医生的求序之意。于是李时珍只能在南京开始悬壶行医。十年之后,1590年73岁的李时珍受邀再次与王世贞会面,晚年身体欠安的王世贞在认真阅读了190余万字的《本草纲目》后,写下了评价极高的序言:

“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

·金陵本面世

由于王世贞想来对人“不妄赞一辞”,而又于李时珍《本草纲目》推崇备至,使得金陵书商胡承龙决定出版这部书,1593年,这部历史性的医学巨著的印版终于雕刻完成!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面世,世称“金陵版”。当年,李时珍的儿子李建元带着这部巨著和父亲生前留下的遗表进见神宗皇帝,神宗亲批“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的圣旨,《本草纲目》的流传便畅行无阻。

金陵本问世不久,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草纲目》于公元1606 年传入日本,17世纪后被译成日、朝、法、德、英、拉丁、俄等十余种文字,遂风行整个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