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入舆问津》:武志强个展在狮语画廊引发关注

新浪艺术

关注

狮语画廊(Leo Gallery)于2023年4月22日举办了武志强个展《入舆问津》。该展览由策展人任越和艺术指导王凯梅共同组织,展示了武志强独特的绘画实验和对社会议题的关注。

武志强一直致力于探索私密记忆和个人印象如何与社会底层人群的真实经历相融合。他通过绘画实践和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挑战了绘画的传统形式和话题定位。他的童年生活经历在内蒙古牧区以及创作生涯中的文化转变,使他的综合材料作品摆脱了当代抽象绘画的常规美学框架,发展出一种结合社会观察和情感表达的视觉语言,并展现出明快而富有内涵的表现风格。

展览的名称《入舆问津》中的“津”指的是关渡口,“舆”指的是载人之地。这个词的引申意义涉及到语言的两种态势,一种是自由的表达,另一种是纷杂的评论。通过对艺术家创作动机的探究,我们发现他对个人命运的解释机制以及对宏大叙事图景下的关注。艺术家常常感到不安和警惕,面对社会事件和命运在某一群体中潜在的迹象。将绘画视为一种隐微的写作形式,武志强作品中的语言在寻求真相和真知之间反复徘徊,宛如水面上摇摆的摆钟,留下短暂的波痕。

我们可以推测,这些波痕的消逝和出现背后是摩西分开红海的祈愿。从早期作品中直观的文字符码,到近年来趋向模糊和隐晦的视觉处理技法,再到艺术家最近探索的民族文化符号,绘画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媒介,展示了记录和声张的持久能量。在放大社会议题的同时,技法和美学的考量平衡了更为激进和直接的表达,让我们能够通过绘画看到艺术家对群体和个体关系的思考、突变和觉知。

作为一个在内蒙古长大、后来赴英国求学并在中国南方工作的艺术家,武志强的创作中流露出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这也是他作品中古典情境的来源。正如社会学家基思·特斯特(Keith Tester)所指出的,对故乡的怀旧与对未来的想象有着深刻的联系,怀旧是乌托邦成立的时刻,而想象的过去与想象的未来相对应。不同阶段的生命经验与对未来的思考共同推动着艺术家对现实状况的批判。绘画存在于记忆和期望交织而成的不纯粹的当下,成为了无法控制的命运偶然凝结的实体证据。无论是在创作还是生活中,这种残酷常常无法回避。

因此,在这批与社会意识紧密相关、充满真挚情感的画作中,艺术家始终没有放弃对自我身份和创造性投入的探索,同时也持续关注更广泛且受到压抑的普遍问题。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这种探索并非线性推进,而是在不断回溯和重现中不断迭代。它们交织了对故土风景的回忆和怀旧的追溯,同时也映射了艺术家近年来核心问题的探究:如何在创作中找到与社会话语的适当关系,并在自我提升的意义上进一步推动已形成的技术和审美结构。

可以说,武志强近年来的绘画作品都承载着个人生命经历中记忆与现实碰撞所带来的疑问。然而,在每幅作品中,深沉而复杂的情感都暂时凝聚为一种陈述或比喻。在众多停顿的时刻,画家触及到绘画的某种边界,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有在等待那个“上帝在线的瞬间”时,才能尽力以致。这种悖论在于,绘画似乎可以通过转译表达任何争议和欲望,但却无法探讨其自身的合法性;就像创作本身无法将幽微的判断明确地书写下来,也无法将渡口的明确标志绘制在地图上。这注定了“入舆问津”的持续性,也恰好让人想起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凡是能够言说的,都能说得清楚;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