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人间烟火 灯灯相传 | 李小可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

新浪艺术

关注

来源: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4月20日,是著名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小可先生的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雨生百谷,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可澄园——李小可先生生前躬耕于此也笔耕于此的土地上,经过家人精心准备,一场纪念李小可先生的追思会在这里举行,先生的部分生前好友、学生等相聚可澄园,在春光里追念与李小可先生交往中的温暖、亲切与感动。

来到现场的嘉宾首先看到一份“厚”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厚达440余页的《非同小可——李小可的纯净世界》。该书的筹备工作从李小可先生去世后即启动,由刘莹主编,李小可工作室团队历时近一年完成。这本著作图文翔实地完整介绍了李小可先生的生平,系统周全地梳理、展现了李小可先生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艺术生涯数十年间创作的代表性山水画作品。借助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在李小可先生去世之后,继续了解他,通过作品继续与他对话,深入他赤子般纯净的艺术世界。

《非同小可——李小可的纯净世界》纪念书籍

追思会于上午10点开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主持。无论生前身后,人们谈及李小可先生,总会想到他与雪域高原的深厚渊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安七一先生分享了他眼中的李小可:“他有非常强的历史眼光和人文责任担当,他比我们很多老西藏更了解西藏的乡间、地头和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他镜头里捕捉的、笔下创作的西藏是唯美的,而且唯美中蕴藏着大美……他不仅一次次走进西藏,用他的画笔表现西藏,更为西藏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也帮助西藏的艺术家,让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走出西藏,走到北京,走向世界的艺术殿堂,因为这种善举,他被很多西藏的艺术家视为恩人。在我的心目中,小可并没有走,因为他的画,书法,思想在。他依然激励着我们后人,我们要为民族团结,西藏发展尽自己的责任。”

董一沙女士一直不能接受李小可先生已经去世的现实,在她眼中,李小可一直是她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这个文化大院里特别纯净的一个孩子,“在我们院子里的时候,他比我大这么多,但是我跟他是非常亲密的朋友,一想到小可就想到他特别憨厚、执着,甚至有点傻的眼神;一想到他,就怎么也不敢相信,怎么比同龄的人都早走了;不敢相信,一个能够三十几次去到西藏,那么顽强坚强的人,怎么会这么早就走了。”在院子里的少年时光,他们一起翻读画册,一边翻一边讲,一起有关于艺术与人生的谈话。

在1970年代,年轻人都被发配到工厂流水线,习惯了随波逐流,但是李小可显现出为了明确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笃定和韧劲。董一沙还记得当时李小可分享给她的态度与方法论,尽管那时他还只是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要坚持学习,各种事情不要一把抓,要各个击破。董一沙说,回看李小可一生的经历,他年轻时树立的信念一直在贯穿始终,没有改变。

李小可先生是“大雅宝”长大的众多孩子之一,近些年来,他和刘莹夫妇因为整理“大雅宝”的资料以及筹备展览的相关事项,曾多次找到董一沙。董一沙看到这个当年的邻家哥哥,并不是简单地把当年大雅宝的艺术名家翻出来歌功颂德,而是严肃、真诚地进行梳理。追思会上,董一沙预言,“李小可为‘大雅宝’这个特殊的艺术群体做的梳理,对中国美术史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早在1946年,李小可还只是一个两岁的孩子时,他的母亲邹佩珠在一封写给姐姐的信中,对李小可同样有过预言:“在我现在观察小宝,他不会是平凡小孩。”与李小可先生有过交往交集的人,如同一起为这个卓有远见的母亲,共同验证了她的预言的兑现。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所见证的李小可的不平凡,有李小可作为艺术家的不平凡:用中国水墨的方式有效地转换到西藏的雪、山,包括西藏的四季,都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李小可的不平凡还有他作为艺术家对中国美术事业所付出的心血、真诚,并卓有成效地推动了艺术的向前发展。

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在追思会上这样评价李小可先生的不平凡:中国的水墨画在表现西藏自然环境和人文这一部分,实际上是小可先生是第一人,而且画得最深入,最成功,最有影响力。这些继承和创造对美术界后世影响非常大。

著名摄影家梅生1970年代初和李小可先生都是北京内燃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看到了李小可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抱负,“他话不多,经常问一些特别具体的问题,比如彩色摄影里的白色怎么体现?”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日后的西藏雪山题材的摄影作品中看到了李小可对色彩的独特理解。中国绘画有几千年历史,繁盛期也一千多年了,而摄影的历史才一百多年。在悬殊的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李小可找到了完美的关联与平衡,梅生从摄影的角度理解李小可先生的摄影和绘画,认为“摄影是小可青藏高原的重要的艺术结果,也进一步影响了他的山水画创作,他的摄影和我看到的小可的画作有一种必然的关系。两者都是人和自然对话的结果,让天、地、人、神聚为一体。”

艺术家刘牧基于与李小可先生的交往,让他联想到李可染先生信奉的师牛精神,牛在李可染先生笔下是黄牛和水牛,而与李小可的精神更加匹配的,是他如高原牦牛般的品质。“我曾说如果我有小可兄一样的身体素质,我也能多去西藏该有多好。现在我想是我想错了,小可兄是一个勇敢者,他有一种奋不顾身,忘乎所以的牦牛精神,值得我学习。”

是什么成就了李小可先生艺术上的不平凡?正是他处世哲学中视自己如天地一尘的甘于平凡的心境。生活中的这份平凡来自他的善良、正直、悲悯、温和、包容,这种性格转化为李小可先生在生活中的亲和力。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视李小可先生为崇拜的偶像,在平常的相处中却把他当作毫无距离感的好大哥。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的印象中,定格的是这样的李小可:他的正直让人感动。

现场每个人对李小可先生的追忆,在他逝世一年之后的今天,为我们“召回”了一个鲜活、真实、近如咫尺的李小可,人们在他的作品里看到大美、大爱与大气象,又能感受到如泥土般的朴素、实在与细腻,这是他的平凡之处,是他对尘世无限眷恋所转化成的作品里的人间烟火气。

追思会结束后,人们在李小可先生亲手打理、耕作过的土地上,一起种下一棵樱花树,一起来到他曾苦心孤诣埋头创作的画室,一起为他鲜花簇拥的照片敬献哈达……李小可先生为艺术与为人的可敬可亲,这种精神此后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代一代仍将灯灯相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