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储物保值增值新说

新浪艺术
编者按:张雅宗先生是中国著名收藏家中针对收藏保值著书立说的第一人,其最早刊行于世的著作名为《货币保值与珍宝鉴藏》。北京诸多媒体发专访报道张雅宗的藏品,京城文化界人士称尊称他为“书生玩家”。

张雅宗先生所藏珍品众多,但其对中国文化史、收藏史的研究尤其重视。应该承认,先生有许多观点是独特可贵的。其“视角独特,见解深刻”一直被广大文化同业者所津津乐道!他同时保持着“中国中医史文物收藏第一人”和“私人藏御医手稿第一人” 等称号地位。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张雅宗先生就人民币如何通过储物保值增值的问题。讲述一下他的心得和亲历。希望能为大家开辟一些与文化收藏有关的理财新思路。
这一次全球范围的疫情,让大家都感到了经济的“风动变幻”。借用一句话,就是“形势喜人,形势也逼人”。原因就是全球经济的低迷,物价的波动。其实,近四十年来,人民币币值相对比较稳定,但保值增值一直是大家心中的一块儿巨石。当年本人从古玩珠宝的角度写了一本专著,那大约是1990年的事了。其实有一个重大领域没有涉及,但是我个人已经开始“动作”了,如今转眼三十年过去,也该到了总结归纳的时候了,略作归总,已奉诸君参考吧。
我的这个“动作”,就是针对中华文化史文物价值的收藏与探究。经济价值是一个方面,另外更有我个人维续中华文明传承的个人意愿。
从世界范围看,关乎一个伟大民族文化史的文物层次都是高于艺术品收藏的。它首先是一个民族立根的“国魂”,是形而上。它不仅表现并诠释了艺术、历史、宗教这些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更具有固化、实证的作用。因此它极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意义”。因此,非一般艺术品所能比。
首先,这类文物,或者称之为“实物”,如天文学文物,中医史文物,数术文物等,在现今国度,还未引起大众藏家的高度关注。而于未来,它又一定地位崇高。这就决定了它们现时投资无需过大。而未来一定价值倍丰!这点,本人在拙作《货币保值与珍宝鉴藏》中已有较为充分的论述,这就是储物保值增值!


现就我当时已开始的中医史文物收藏试举两例以证其实。
记得我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左右,自内蒙某政协副主席手中间接“继承”到一件相当于汉地战国早期的青铜质放血针,属当地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早期之物,此针顶部有扁型喜鹊图腾一只。后经我历时几年多方考证研究,于九十年代将此针公诸于世,被世界针灸联合会终身主席王雪苔老先生认定为“中华第一针”!同年当时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郑金生教授也誉此针为“扁鹊神针”,鉴定此针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与扁鹊同时代,并明确标识有扁鹊图腾的针具实物。2003年非典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感于中医完胜非典。出版了一本专辑:失落的中医。其中四处提及本人收藏,重点介绍的实物有两件。一件是清代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任锡庚为慈禧皇太后开具的药方,尊称为“老太太方”。另一件就是这枚对于中国中医界意义非凡的“中华第一针”了。
这枚针,听说当年曾中间几经转手,到我处时也着实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和财力,但而今二、三十年过去了,通过我个人的不断探考,和众多专家对此针的研究,说的露骨一些,这枚针增值了多少呢?可简单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圆明园那几个铜制兽首,不过是清代的几个建筑残件,其附加的文化价值,不过是因其出自圆明园,当年被英法联军所毁罢了。而价值哪一个不是卖到以亿为单位,论出处,这些怎么能和扁鹊的历史地位相比呢?毕竟,《史记》有专门一章对于扁鹊的考述呀!论中国发展史,兽首虽然也很珍贵,但其存在的价值怎么能和佐证中国医学发展史的针具相比呢?再说到艺术性,哪个人看了不赞叹“天下第一针”铸造技艺的传神和灵动呢!而这两者之间可是相差了两千年的时间呢!
另外一个例子也精彩!甚至颇富传奇色彩。那就是中医的最高代表——御医。
大家都说我是私人藏御医手稿的第一人,这个着实不敢当。我所收藏的御医手稿呢,从数量说,共计二十余册,残本不计。为清代宫廷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任锡庚所著,内容大致可分四大部分,涵盖了中国中医史探考与纪实、医技医术与临床、医方医案与病例,以及宫廷秘方总集。算是洋洋大观吧,毕竟至今三十余年了,没有听闻国内还有什么人据此珍贵医宝。

价值呢,也有个简单的例证吧。这部御医手稿经我收藏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虽然在当年得到它的价格实属不菲,但是当时我就明了此部手稿对于中国中医历史的意义,任锡庚本人身为大清王朝宫廷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本就是中国近代史中十分重要的人物,经历了光绪、宣统两朝。其身份地位远非其余清代御医可比!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在中央领导的主持下开始修编二十五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史。其中关于清宫医史的部分,主要依指的文献典籍就是民国时期公开出版刊行的任锡庚《太医院志》一书,而我当时在遇到这套任锡庚御医手稿的时候就发现,《太医院志》的任锡庚手书原稿就在这其中。所以我当时没有丝毫的犹豫,这可能也是一种机缘吧。所以说,想通过收藏中华文明史、科技史实物达到储物保值,储物增值目的的朋友,必须对自己在最开始选择的门类就是喜爱的,因为收藏、储物保值是有一定特殊性的,随着你开始做这个事业,你就必须对这个门类拥有充分的知识结构,否则越到后期,你就会发现越难维系。最后只能似是而非,无果而终。
刚才话题引的远了一些,是因为我在说这个例子之前想告诉大家,在以中华文明史、科技史收藏保值增值的过程中,很多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是你当时没有发现的,或者说当时你根本就没有往那个方面去想的。我现在要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如此,我记得我是在圈内一个朋友的反复说服下,于2007年左右逐渐开始披露这部手稿的,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故宫的专家组,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组,世界针灸联合会,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由几方联合开过两次大的专家专题会。后来随着事态扩大,也引来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关注报道,变成了一件在社会上“有名”的事儿。随即就有几家国内知名的企业通过媒体找到我寻求合作。在这些慕名而来的企业中,我选一个例子和大家说。其中有一家国内知名的做健康服务连锁的企业,在当时,十几年前,从开始和我接触到成交,总共用了十二天的时间,就以200万的价格从我手中收购了一个任锡庚为光绪帝开具的药方。听起来很传奇吧?故事还没完,后来我和这家企业的董事长成了非常好的忘年交,我曾问过他,当时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魄力来做这个决定?记得他当时笑着和我说:张老师,商业这个东西您可能接触的少,商业这个东西,是资源越好,利润越大!经他后来自己转述,他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赚回了这200万的10倍!

虽然他讲的这是商业之道,但是对于我们搞文化事业的人而言,何尝不是如此!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涉及到的优秀文化,优秀行业不知凡几,而收藏恰好又是各凭喜好。随着这些年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这句话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中华文化将来的“变现”空间,绝不会是现在投入的几倍,或是几十倍!所以相信如果在正常生活之余,能为自己培养和选择出一门现在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的,与中华文明发展史,或者科技史有关的收藏,不但可以大幅提高储物保值,储物增值的回报,更可以亲身参与到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来。更有一笔,在储物收藏中所得到的文化传承,和整个收集过程中的乐趣,是无法用金钱换取的,而这一部分应该算是对自己整个生命过程的最大增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