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宗教文化展品赏析:北魏北齐佛教背景和佛造像特点

新浪艺术

关注

免责声明:第三方提供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一、北魏北齐时期佛教背景

北魏北齐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佛教之所以能够在这一时期得到大力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佛经大量传入,佛教的思想被时人所了解。

北魏北齐时期,佛经大量传入,被高僧大德们倾力翻译解释,佛教的教义广为人知,佛教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佛教的教义“四谛说”、“十二因缘说” 、“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迎合了人们的心理。佛教的教义更富于麻醉性,它的传教方法简便易行,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2)玄学被利用,佛教学说中国化

北魏北齐时期清谈玄学盛行,佛教徒常常利用统治集团内部盛行的玄学清谈,获取统治者的好感和支持。

在佛教徒利用玄学解释传播佛学的同时,佛学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出现融合的情况,佛学开始中国化。中国化的佛学教义更加契合中国的思维和社会主流,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3)政治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不得解脱

北魏北齐时期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经济凋敝、天灾人祸连绵不休,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当时的社会现实使百姓绝望,而且他们又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变它,渴望得到安定的生活环境而不得,人们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寄托,摆脱现实的困境,能够通往“极乐世界”。

(4)统治者的支持

北魏北齐时期大多数统治者都支持佛教。他们不但自己信奉佛教,还重用佛教僧侣。北魏北齐时期杀戮频繁,战争不断,因果报应,业力轮回之说广为流传,对统治者有一定的威慑力。同时,佛教思想劝人为善,宣扬“生是苦的”,让人们安于现状,麻痹人们的反抗精神,有利于统治者们统治剥削人民,安定民生,被统治者加以扶持利用,成为统治者愚弄人民的统治工具。

二、北魏北齐佛造像特点

北魏前期佛像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北魏铜鎏金佛像局部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同时期的菩萨像特征则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出现少许变化,在敦煌莫高窟的佛画像中,秀骨清像“风格流行,人物多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神情潇洒。大衣虽然还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菩萨像则出现了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直接影响到了佛教造像。

到北齐时期,佛像雕像特征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注重大背光的装饰之美。北齐流行的大型碑刻佛像形式,到了北周时期更为兴盛,不仅形制更大,而且雕凿工艺愈益精到,虽然形体较小,但整个人像气度雍容,表情慈祥,表现了明澈、智慧的神态。

这一切,在繁丽背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完美,更加引人注目。佛像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于北魏后期的厚重疑问形成明显对比,立像身躯都稍显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菩萨像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大师(Kumarajiva 344~413,一说350~409),后秦僧人、译经家。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来龟兹,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经典。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槃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经。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后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译佛经。罗什回龟兹后,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时槃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于是罗什之名声大震西域,在汉地也有传闻。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遣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劫罗什至凉州。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吕光遂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16~17年。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尔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罗什持律并不严格。临终前曾嘱其弟子应以其著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譬喻“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著作有为姚兴所写的《实相论》2卷,已佚;答姚兴《通三世论》书1篇;答慧远质问大乘义十八科3卷,系后人所汇集,题为《大乘大义章》或《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罗什的弟子甚多,其中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道融、僧契、僧迁、法钦、昙无成、僧导、僧业、僧嵩等,后世有什门八俊、四圣、十哲之称。

免责声明:第三方提供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