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用公共艺术来保护传承他们将整个古镇“搬至”展厅

新浪收藏

关注

近日,一件历时半年,原长7.02米,高2米的新媒体公共艺术项目《更|新场》在上海城市规划馆正式展出。作品向观众呈现了以全长1500米新场大街为核心的上海新场古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全景。

《更|新场》作为上海市2017年公共艺术季重要艺术项目之一,由绘造社与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创作。作品创作之初依靠庞大的现状数据基础,解读了古镇传统的街巷、水系、宅院等空间关系,探索古镇风貌保护与更新的思路,提供了实证依据。

现如今,美术机构提倡深入生活、表达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被时代记住。而“《更|新场》便是融入城市研究与艺术而创作,引入新媒体技术,让观众在作品前有 “浸入式”的感受,这本身便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尝试”, 薛总表示,希望用这样一种新方式更好地推广城市文化风貌的保护。

李涵也认为:“《清明上河图》以现代科技还原了千年古人生活的场景,而《更|新场》是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向人们传递上海古镇风貌。以艺术表现的方式,更利于传承和保护。”

作品具象与抽象结合,整体采用细密画法,清晰可见的建筑构造,和上百种人物形象或在家门口锻炼身体,又或撑着伞,骑着车穿梭于弄中,甚至可以感觉到植物的随风摆动。但在局部中却以抽象手法来描绘建筑。

李涵介绍:“《更|新场》以顶面加立面的轴测图投影法,使作品在立体空间有一种强烈的扁平化效果。如运用屋脊、马头墙、山墙、门窗等拼贴手法来表现建筑,和富有层次的画面纹理,构成素描效果。”

作品另一特征是画面建筑采用多视角表现。例如建筑临街面或临河面都沿着路或者运河两侧排列,两边建筑互为颠倒。李涵形容这一表现为“蚂蚁视角”,当观众想象自己变成一只蚂蚁在画面中,看见的建筑、记录的信息都是朝向路的一面。随着道路或者运河倾斜、转折、弯曲,建筑也就相应地产生角度的变化。但观画者如果仅宏观地看,会是一系列颠三倒四的房屋。

《更|新场》现场不断有观众,指着作品中的某块区域语气怀念的问同行者,这个地方你去过吗?

据悉,《更|新场》将展出至11月29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