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青年雕塑 |西北到武汉 穿越雕塑里的匠艺天地
新浪收藏
在城市中 与艺术相见 透过艺术家的眼睛 循着逐梦者的视野 艺术的世界 正在敞开诗意的大门2017年,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新增提名制。经12位雕塑界中坚力量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专家评委会初评所产生的60件入围作品,汇合了不同地域的艺术灵感,碰撞出当下雕塑艺术的全貌。
华侨城东湖边的艺术时间——以12期艺术旅程,透过12位提名委员的亲口讲述,共赏今年的全部入围佳品。在本期中,我们聚焦由王志刚老师提名的、来自于陕西各大院校的作品。
对于陕西,也许更多人熟悉的,是它的悠久文明、特色饮食。而雕塑,同样也折射着西北的文化印迹,苍劲、有力,透露着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2017 王志刚提名作品赏析
张艺婉 (中国) 陕西省雕塑院 提名作品:《潋滟》 材质:青铜 尺寸:120cm×40cm×60cm创作说明:受宋代诗人苏轼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启发创作的作品。表现江南建筑水景,正如诗中所言“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陈晓春 (中国) 西安美术学院 提名作品:《雨花石》 材质:树脂着色 尺寸:80×300cm创作说明:石头新语,花语石上。
方昕 (中国) 陕西省雕塑院 提名作品:《归》 材质:不锈钢创作说明:雕塑用群鸟归巢表现自然的生生不息, 描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境,寻求现代城市生活中的静与思,以及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郭继锋 (中国) 西安美术学院 提名作品:《乐影》 材质:不锈钢 尺寸:200×100×300cm创作说明:细雨烟云、浮光掠影,在柳树下、东湖旁,情话绵绵、乐声悠扬。
孙路阳、蔡江 (中国) 陕西雕塑院 提名作品:《炫动》 材质:不锈钢 尺寸:高400cm创作说明:雕塑用当代的手法,表现古老的物件,鲜艳的色彩,炫目转动,吸引人流连。
提名委员简介
王志刚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2017提名委员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志刚的艺术
文|彭德
王志刚没有系统地看过道家著作,但对老子的思想却情有独钟。在老子的学说中,水既是自然之道的象征,也是为人处世的借镜。王志刚把老子的思想注入他的“无为”系列,他想通过消融的过程去追求新生。他说他想用《无为》系列表现生命的本真状态,没有五官特征的造型,只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个性往往体现得很具体,会削弱观念的表达。去掉具体的特征,承载的精神内涵会更深厚。他认为人们不断追求真实的过程中,往往会绕很大一个圈子。其实很多事物的存在就是其意义所在。有一次他去藏区写生,带着一个藏族小伙子当翻译。天色渐晚,夕阳如画,一些文学作品对夕阳的描述也闪现在他的脑海中,他说了句自以为意味深长的话:“太阳就要下山了。”藏民小伙子正在整理行李,头都没抬地说了句:“明天还会出来的。”他说他当时的脑子一下变得一片空白。触类旁通,他说人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寄情山水。可这个小伙子一句话就说到了本质,没有任何修饰,内心有一种自然融通的认识。他认为人们总是赋予自然现象一些人为的意义,反倒把自然的本质掩盖了。
(文章摘自彭德著《西安当代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提名委员作品
王志刚 盛世 不锈钢 750x350x250cm 2016
王志刚 云起落 金属 130×130×180cm×2 2006
王志刚 无为 不锈钢 550c×360×200cm 2011
王志刚 无为——守望 不锈钢 300×250×100cm×5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