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是爱情的见证者 凝固一百年的幸福影像
1910年代
对结婚照说“不”
十九世纪中后期相机传入中国,虽然这时候摄影技术进入,但是人们对照相还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新人结婚很少有结婚照。受到同样待遇的还有刚刚传入的西式的白色婚纱,并没有让人接受,所以拍一张结婚照是可以在邻里间引起了不少轰动的。认为结婚一定要穿红的长辈们无法接受白色的婚纱,而流传照相机会“摄魂”的谣言也让很多人拒绝照相。
1912年 汪精卫+陈璧君
这个年代流传的故事往往是留洋的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即使最后汪精卫成为最大的汉奸,其中陈璧君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他们的结婚照中,依然是年轻的神采奕奕。
1915年10月26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联婚,当时此时宋庆龄22岁,孙中山49岁,相比于一些传统家庭,留过洋的孙氏夫妇算是非常开明的,在照片中两人都略显拘谨,面无表情。
上流社会的新风潮
随着新文化运动让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人们开始接受站在镜头前拍照这件事情。那时候照相只在大城市的官僚社会才有所出现,逢大事时拍照留念,拍结婚照开始成为一种高档时尚。海外留学生会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结束后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最早的婚纱照类型,一直延续到50年代。
那一年他们结婚了
1922年 溥仪+婉容
溥仪迎娶婉容时已经退位,但仍然以皇帝大婚形式举行婚礼。这张结婚照有明显的新旧交融感。溥仪穿着西式的礼服,婉容穿着中式礼服,这是一部分守旧人士的拍摄方法。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由司徒雷登主持,但是由于资金缺乏,婚纱照是后来补照的,可见当时的文艺青年也对结婚照相当重视了。
走进唯美照相馆文化
40年代前后,白色婚纱礼服开始盛行,同时,婚纱照的拍摄由教堂合影逐步转移到照相馆,程序上也由举行婚礼后拍照改为照相馆拍照,人数由集体合影演变为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进而发展到只有新郎,新娘二人合影,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此时照相馆中的布光水平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拍照已经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个时髦。尤其是我们已经能看见极为唯美的新娘单人照片,几乎与今天无异。
1938年 周璇+严华
周璇是中国最早的影视歌两栖明星,从婚纱照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婚纱已经十分华丽,当时的布景、光线都已很考究,可见摄影师的经验都有了一定的积累。
返璞归真的爱情影像
50年代开始,西洋文化不再受中国人的瞩目,华丽的婚纱照慢慢消失了,但有能力的家庭依然会在重要时刻拍摄留影,穿上最好的衣服上照相馆拍照。这个时代的结婚照返璞归真,充满着时代的印记。
那一年他们结婚了
1957年 王蒙+崔瑞芳
两人结婚时王蒙正被打成右派。只举行了非常简单的婚礼,之后拍摄了这张照片。虽然朴素,但也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安静和谐感,从照片的光影中可以看出当时照相馆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简单的爱情简单的照片
这个年代的资源相当匮乏,人们结婚也变得非常简单,结婚礼服就是平时穿的,到了该拍照时,新人换上干净的军工装,整理一下头发就直奔照相馆了,穿婚纱和拍婚纱照的人极少。拍照现场有时什么布景都没有,姿势也极其简单,只是两人坐在一起,头往中间一靠,一张简单的2寸黑白结婚照就完成。由于严格的思想控制,当时拍摄婚纱照的新人甚至还会手拿着毛泽东选集拍照。
1964年 袁隆平+邓则
享有“中国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结婚时只是个中专的教师,结婚时正逢学校举行运动会,就把运动会和婚礼一起办了,在他们结婚时物资非常简陋,只置办了一身新衣物,也没有去照相馆,所以现在能看见的婚纱照也是之后补拍的。
重新穿起婚纱来拍照
改革开放后,人们终于又穿上了婚纱,并且更多地走入寻常百姓家,婚纱照在慢慢复兴中,有一些有趣的约定俗成,例如新郎一定要拿着白手套,新娘捧着失真的塑料花,站在高高的木头墩子上。很多照相馆里只有一件婚纱,婚纱直接套在裤子外面,新娘也不用化妆,几分钟就拍完了。婚纱照进入“流水线”摄影,但穿上婚纱礼服拍一张婚纱照已经成为结婚必须要做的事情。
1982年 陈宝国+赵奎娥
陈宝国和赵奎娥的爱情始于大学时代,于1982年结束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殿堂,照片中能看出已经是相当典型的婚纱礼服。
照相馆的新天下
90年代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婚纱照的的时代,这期间观念的变化是飞跃性的,尤其是结婚时必须拍一套婚纱照,一直流行到如今,这时的婚纱照一照就是一套,并冲印出来放大挂在床头或者装订成册。起先是一些老字号的照相馆开始经营婚纱照的拍摄,后来独立的婚纱影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来源:摄影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