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根除盗匪乡霸要用最严厉业令治理

新浪上海

关注

毛承之

“孟老大”被抓了。2017年4月,这个消息传遍西安古玩市场。 2016年7月,陕西淳化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汉云陵被盗掘,当地警方循线追踪,从一个盗墓团伙挖出其他盗墓团伙,再扩线、扩人,挖出“孟老大”。他下楼驾车准备外出时,被守了一夜的民警抓获。(澎湃新闻12月8日)

文物是历史文明发展的见证者以及记录者。文物一旦被损毁,那段历史很可能就成为一段无从考证的东西,也就会变成一种传说。而守护这些古董文物,不仅仅是因为它们不可再生、很难复制,即使再度复制出来,也当不到原来实物那样有价值,而且作为历史文明的传承者、继承者以及现有历史文明的创造者,每一个活着有价值的公民也就完全有必要也有义务去努力保护这些文物。

如果大家放弃这种历史发展传承义务,反而去不断挖掘、损毁也或者是大肆搞这种以盗窃破坏文物的市场,就是民族历史的罪人!从文物形成的交易市场来看,现有的文物应该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会有一个无限制增长并能日益趋于繁荣的市场,因为文物不可再生。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政府对于文物市场的发展应该是有所节制、有所取舍,而不是门洞大开让这些盗匪混在当中称王。

反过来看这个案子,这已经是形成了一个市场产业链了。据这个报道说,文物犯罪背后有一幅较为清晰的“行业结构图”。在这个结构图中,位于最底层的叫“苦力”,他们是盗掘的直接实施者,获利最低。其上一层是“腿子”,相当于“项目经理”、“包工头”,他们组织实施盗墓,这类人既要具备使用炸药的能力,还要掌握盗墓的技术。再往上一层是盗墓组织者或文物商贩“支锅”,这类人要具备笼络人心的能力,出货的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最终,被盗出的文物经“支锅”流向收购文物者的“掌眼”手中。这类人除了具有一定的文物鉴赏能力,还要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而这类人一般都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还有一类是通过非法强拆强征搞出来的文物古董被损毁事件。这一块,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对此不是那么热心,甚至是不闻不问。比如,老红军明廉祖传文物也被村霸乡匪损毁,这里面就有相当宝贵的文物,有红色文物《红星报》、《调查工作》(后来称之为“反对本本主义”一小册子)以及打游击的文物等,也有清代文物《袖珍十八法》(我老家称之为门子拳,其它地方称之为字门拳)、康熙或乾隆年间的《赣南采茶戏古剧本》、明清古风水地理书、明清古代医书《伤寒杂辩论》等等。这些古代所传的东西,传到如今就被损毁,这不是盛世出一些大盗土匪,又是能叫什么呢?

那么,怎么样根治这种现象,不单单是在案发事后抓几个人的事情,应该是一个禁业择业的问题!假如对这些具有不法企图的从业人员发出相关禁业的禁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把这类社会发展的乱象根除掉,何至于反复在抓放之间挣扎?所谓乐业太平,也是如此。这个业不是法律允许的行业,就应该盯住这些人,或者是政府通过其它方式安置他们从业!“孟老大”从手表厂下岗之后,最终通过一系列的不法作为成为行业老大,这种市场化的行为也就跟匪徒无异,除严惩之外,政府也要反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