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博物馆该不该用艺术品的替身

新浪收藏

关注

去博物馆参观,谁不想一睹文物的“真容”?可是,不管是在综合性大博物馆还是在地方小博物馆的展线上,都难免遇到复制品的“身影”。博物馆该不该用复制品替代文物?这让许多观众产生疑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专家组成员齐吉祥认为,为了展览的完整性或教育效果,复制品的使用在所难免。但为了避免造成困惑或反作用,博物馆在使用复制品时不仅要对复制品的质量负责,在展品说明中还应明确标出“复制品”字样。

齐吉祥认为,虽然从观众的角度希望看到原件,但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讲,不能不考虑客观的困难。“比如,许多纸质或织物类型的文物,对保管、展示条件的要求非常高,绝大多数展厅是达不到保护要求的。”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齐吉祥说,博物馆不是一个单纯“摆宝”的地方,而是一个宣传教育机构。为了达到教育效果,很多情况下,展览中使用复制品难以避免。

从展示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为了展览的完整性,复制品的使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齐吉祥举了一个切身经历的例子:曾经,有一个参观过国博的观众疑惑地问他,“朱德同志南昌起义使用的手枪有几把?”齐吉祥回答说“一把”,“那为什么我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国博三次都看到了它的“身影”?”齐吉祥风趣地回答,“这您还没看全呢!您到毛主席纪念堂朱德纪念室看看,那儿还有一把呢!”

那么,朱德南昌起义使用过的手枪,到底哪把是“正版”?齐吉祥说,其实,这几把手枪都是复制的,文物原件出于保护要求的考虑,还在文物库房保管着呢。“而这么多“同款”文物的现身,无疑会给观众们带来困惑。”齐吉祥表示,在博物馆使用复制品展出时,有必要在设计文物说明时标明“复制品”字样。“有些博物馆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不愿将“复制品”字样摆在明面上,担心“降低”展品的权威性,“拉低”展览水平或让观众失望。这就有些掩耳盗铃了。”

此外,齐吉祥认为,使用复制品时,一定不能粗制滥造,要力图跟原件逼真,外观、感受上让人难以分辨才能达到同样的教育效果。“很多人不知道,国宝级文物——后母戊大方鼎,由于出于大楼承重的考虑,曾有20多年都是用复制品展出。由于国博青铜器修复团队的手段太优秀,所以并未影响展示效果。”

来源:北京晚报